李零《中国方术考》 笔记 6
下篇 方技考
第五章 炼丹术的起源和服食、祝由
《汉志 方技略》中讲方技分为四个门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方技在古代主要指与人体有关的知识体系。医药养生和神仙方术长时期杂糅不分,直到汉唐以后才逐渐分开。
一、服食的概念:它与医术的联系和区别
服食也称服饵(“饵”也是食的意思),主要是一种内服外物,通过口腹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
医家有“五药”:草(草本植物)、木(木本植物)、虫(动物)、石(矿物)、谷(粮食),见《周礼 天官 疾医》(郑玄注)。
二者从成分上看区别不大,但用药的目的和药物体系有所不同。
葛洪《神农四经》将入药之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升仙之药,中药为养性之药,下药方为除病之药。他认为广义的服食虽可兼赅五服之外的所有内服药饵,但从狭义来讲只指少数有所谓特殊能力的“仙药”,特别是黄金、白银等矿物质药物,不包括一般的草木之药。(“仙药”以丹砂、金银最为重,且人工练就者远胜于自然状态的。炼“还丹”属于炼丹术,炼金银属于黄白术。)
葛洪:“五芝”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仅次于丹砂、金银。
总结:古之神仙服食与食用方药在倾向和体系安排上有所不同。《神农四经》与今本《神农本草经》基本区别之一是同样讲服药,但服食之药以金石为主,医术之药以草木为主,分别代表了古代药物体系的两个极端。医术以治病为出发点,进而追求养生与延年;服食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目标,退而求其次,才求诸医药养性。
二、炼丹术的起源:尸体防腐和冶金术
尸体防腐和冶金术分别有助于我们理解炼丹术的实用目的和技术背景。
最早的直接考古材料见于西汉。最早的炼丹设备为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石榴堇4件和玛瑙研钵(配玉杵)1套。最早的炼丹文献是《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约在两汉之际。
1. 尸体防腐
(1)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防腐技术。马王堆女尸(马王堆M1出)和凤凰山男尸(凤凰山M168出)
(2)措施:1及早入殓;2深埋密闭;3棺液中含有杀菌抑腐物质,如朱砂、低级胺、酶抑制剂等;4尸体中含有杀菌抑腐物质,如铅、汞、砷等。
(3)特色
A朱砂的普遍使用
B“敛玉”。
据《周礼 春官 典瑞》所载,玉的用途有:a作服饰,用以表示身份等级,属“舆服制度”中的“服”,乃朝聘会享所必备。b用于祭祀、军礼等国之大事。C用于敛尸,所谓“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c其他,如和难、聘女等。
古代以玉器敛尸而葬,a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称“玉敛葬”,良渚玉敛葬。似与祭司有关,为沟通天人之际的法器,或是财富象征。b商周时代玉器制造更发达,更多用于祭祀,多做礼器等物,除了称(从王从含)、(从王从真)等堵七窍之物为“葬玉”。c汉起多用于防腐,为一种迷信观念,如金缕玉衣,多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类似甲衣。据推测,玉衣的来源可以上溯至东周时期的“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西周时期也有更早形态,因而可以推断,“敛玉”从散佩于身到整合成衣也许是一种连贯的发展,向上可一直追溯到良渚墓葬。此外,良渚墓葬中也有佩立而焚然后入葬的例子。
(4)从道家看朱砂、敛玉在古代防腐中的地位,《神农本草经》、葛洪《抱朴子 仙药》等。
丹砂:“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神农本草经》卷一),有养神益气和驱邪(常以丹砂书符形式)等功效,此外它对治疗痈疮有效,痈疮与衰老、死亡属于同类,因而活人服食丹砂可以起到预先防腐的作用。
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 玉藻》)。汉镜铭文屡见“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如河南洛阳烧沟汉墓M1023)。
2 炼丹术
药物学和冶金学的混合物
(1)药物: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等。冶金:以青铜冶炼为主体,以铜、锡、铅、砷的混合物为主要内容,但不同于青铜冶炼,以“抽杀炼汞”用汞来制造金汞齐和药金、药银为主要内容,模拟金银冶炼。
(2)金器:最早出土物往往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有关。银器:晚于金器,数量也较之为少。
(3)东周以来金器制品骤然增多,从原本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地区,即东胡、匈奴和山戎部族的分布区扩展到中原地区,包括:金银容器、错嵌金银的器物、鎏金银的器物、包金的器物、金银货币。
三 出土本草、医方中的服食之说
(一)出土本草类书籍,即双古堆汉简《万物》中的服食之说
古代本草不仅是单纯的药物学,还包括与采药有关的各种实际知识,不但同旅行、地质密不可分,还带有博物学的性质。
1 《万物》中关于神仙服食或与之有关的简文包括(1)疾行趋善类,(2)明目登高类,(3)潜水行水类,(4)避蛊类,(5)悬镜类,(6)控制寒热类。
2 疾走之术,与飞行升仙关系密切。《抱朴子 杂应》由“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将疾走飞行之术分为四种:(1)服食法,属服食;(2)乘(从足从乔)法,有三种,分别是龙(从足从乔)、虎(从足从乔)、鹿卢(从足从乔),与仿生引导有关;(3)服符精思法,以服符加存想;(4)乘飞车法,也有仿生性质。
四 出土医方中的祝由术
是一种用咒禁治病的武术,“祝”是诅咒之意。
合理性:上古时缺医少药,一方面人们注重行气、导引一类的养生法,强调人体自身的预防能力和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在观念上,他们也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特别是对那些据说可以交通天人的巫术会有更大偏爱,巫术在古代具有心理治疗意义。
古时巫、医分工较早,但仍有早先巫医部分的影子。古时医方中多有用祝由术治病的方子,比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和《杂疗方》等。其巫术可归纳如下:
(1)喷,喷水,往往以“湮汲三浑”为之。
(2)唾,吐唾沫。唾液可以已伤。
(3)(从口从火),呼气。
(4)呼,呼号。
(5)鼓,击鼓。击鼓、呼号皆用以趋鬼。
(6)(从巳从攴),也叫(从亥从殳)(从巳从攴),一种驱鬼之术。
(7)抿,以匕(饭匙)刮摩患处。
(8)摩,以土块或某些药物摩擦患处。
(9)涂,以泥土或猪屎、鸡屎涂抹患处。
(10)弃,将施术时染有血污病毒之水或他物(帚、禾等)扔掉,表示将病毒除去。
(11)覆,将施术时使用过的杯、奚蠡(水瓢)等器皿反扣,表示不再使用。
(12)禹步,是行巫术时常用的一种舞步。参见《抱朴子 内篇》的《仙药》和《登涉》。
(13)画地,画地为防,置身其中,用以禁避鬼怪、虎狼、盗贼的伤害。
(14)桃枝,古人相信用东向桃枝可以避邪。
(15)祝,祈告神祗和诅咒致病的鬼怪,威胁这些鬼怪如果不停止作怪,将以某种手段残之、杀之。祝辞前又实惠又表示呼叫之声的“(从贲从欠)”、“皋”等字,前者是祷,后者是禳。祝的遍数多为七遍或十四遍。
(16)辜,辜(从石从桀),一种用(从石从桀)杀(肢解之物)禳除凶咎的方术。
(17)其他,如骑扫帚或骑黑猪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