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06
Hayek著作简表
1929-33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1931-33 Price and Production
1935 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 (ed.)
1937 Monetary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1939 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and other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Fluctuations
1941 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
1944 The Road to Serfdom
1948 Indi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1951 John Stuuart Mill and Harriet Taylor: Their Friendship and Subsequent Marriage
1952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Studies on the Abuse of Theoratical Psychology
1954 Capitallism and the Histrorian (ed.)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1967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1973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A New Statement of the Liberal Principles of Justice and Political Economy, vol. 1 Rules and Order
1976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 2 The Mirage of Social Justice
1979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d.3 The Political Order of a Free People
1976-78 Denationalisation of Money: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current Currencies
1978 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1988 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From 《哈耶克传》,阿兰-艾伯斯坦著,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P378
阅读全文...
7.22.2006
7.20.2006
7.16.2006
“真”归科学,那“善”呢?
西方文化传统是将“真“和“善“的权力归之于上帝。Kant定义了启蒙即是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性掌握真理,这样他将“真”的权力从上帝那里夺了出来还给人类。但对于善,Kant很犹豫,他认为就道德而论,人无法掌握它的权力;追问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这是神学家的使命——向上帝求得证明。(Hegel批判了Kant的这种观点,他引入了历史的概念,从而提供了与Kant的超验之路不同的另一个方案:回到历史中去,在历史的每一个当下中寻找善。)现代性自此而徐徐展开。
归人的“真”到了近、现代,逐渐由科学掌握了话语权。科学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进一步蚕食着上帝对“真”的威权。同时,对仍掌握着“善”的权力的上帝,现代性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其立足点已决非在于上帝是否有界定“善”的决定权上,而进一步拓展到“上帝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上帝的威权受到如此置疑,科学却只关注于“真”,无意进入属于“善”的领域。进而“善”成了难以界定的伦理准则。一片风雨飘摇。
这成为一个根本性的困境,已经超越了任何具体科学研究的范围。以经济学来说,无论多么致力于“真”,多么寄望于如物理学般的rigor,却终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只埋首在求真理的世界中,它始终得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善”?
社会科学坚信回答这个问题是他们的责任之所在。道德世界对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不仅不能像自然科学般漠视它,甚至要将对它的探究作为我们的主要目标。于是同样脱胎于哲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道扬镳。
可能的解决方案:如何放弃这种粗暴的二分,真正将真和善结合起来,在历史的语境下展开追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这个自启蒙运动以来便困扰着人类的难题。而那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野也将有望消弭。
阅读全文...
李零《中国方术考》 笔记 8
第七章 马王堆房中书研究
房中术,也称“接阴之道”(马王堆房中书《十问》),或“御妇人之术”(《后汉书 方术列传》),其中的“房中”、“阴”、“妇人”皆指女人,这表明房中术是以男人为对象的。
一、古房中书的著录和遗存
(一)有关著录
作为职业性技术传授的房中术,古书中提到的最早可上溯至汉文帝时齐临淄名医淳于意从同郡阳庆所授的“接阴阳禁书”(《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二)叶德辉的辑佚
1.房中书在五代以后大量亡佚,读日本在隋唐之际遣使中国带回大量书籍,其中有不少房中书。894年(日本永观二年,宋雍熙元年),日本名医端波康赖撰成《医心方》三十卷,其中卷二十八《房内》钞入古房中术多种,就是根据这些东传的汉籍,清末长沙叶德辉主要依此重编辑录《双梅景(从门从音)丛书》,其中与房中有关的古书五种:
(1)《素女经》一卷,稿成于1903年
(2)《素女方》一卷,稿成于1908年
(3)《玉房秘诀》一卷,附《玉房指要》,稿成于1903年
(4)《洞玄子》一卷,稿成于1903年
(5)《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一卷,稿成于1914年
2 李零先生直接阅《房内》原本,两相比照,发现叶辑本错误颇多
(三)高罗佩搜集的新资料
荷兰汉学家(R. H. van Gulik, 1910-1967),在房中术领域所著主要有两本书。
(1)《秘戏图考》 Erotic Colou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 东京1951年
(2)《中国古代房内考》 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 E.J. Brill, Leiden 1961年
三点注意:第一,他收集整理了不少新材料;第二,他对古房中术的术语作了初步考证,虽然其中有很多错误;第三,猜测汉代房中书应该与《医心方》中保存的隋唐时期流行的房中术非常相似。
三、马王堆房中书的基本内容
1937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以及少量竹书,其中与医药养生有关的著作14种15本,其中与房中术有关的有7种,分别是《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马王堆房中术的基本内容:
(一)《养生方》
养生的含义很广,包括各种性治疗和保养,分为“养阳”和“养阴”,共32种医方,其中有27中保存下来,分为五类:(1)用于男性治疗或保养;(2)用于女性治疗或保养;(3)用于行房;(4)一般的养生补益;(5)房中书引文,附《牝户图》。
(二)《杂疗方》
前半部:“内加”,用于男性,以药巾擦试阴茎(“中身”)或以药入于尿道口(“中身空(孔)”),以“举”为度;“约”,用于女性,以药巾擦试阴户(“前”),以 “智(知)”(知,效验,指有反应)为度。分别为使阳具增大和使阴道收敛之媚药。
后半部:藏埋胞胎之法,益内利中之方和避鬼虫或虫蛇之方。
(三)《胎产书》
主要讲养胎、埋胞和求子之法。《人字图》、《禹藏图》。
(四)《十问》
以“养阳”为主要内容,包括服食、行气、导引、按摩等多种方法。此书似是来自多种古房中书,可能与《汉书 艺文志》著录的古房中书有一定关系,但内容仅限于养阳之方,是一种专题摘录。
(五)《合阴阳》(google 全文),主要讲性技巧
(六)《杂禁方》,篇幅很短,主要讲巫诅禁咒,其中半数文字涉于房中
(七)《天下至道谈》,主要也讲性技巧,内容多同于《合阴阳》,20章。
三、马王堆帛书中的术语系统
(一)男性生殖器,一般称为“阴”或“阳”,古人所谓“阴”有泛指和特指之分,泛指为生殖器的统称,男女皆可称“阴”(后世之“阳痿”,古人多称“阴痿”);特指责男曰阳,女曰阴。其专门术语有:
1.玉策,指阴茎
2.中身,阴茎的茎部,与首、尾相区别的部分
3.中身空(孔),指尿道口。《素女经》“夫玉茎意欲施与者,仁也;中有空(孔)者,义也;端有节者,礼也;意欲即起,不欲即止者,信也;临事低仰者,智也。”
4.最,应即《五十二病方 (从秃从贵)》之“(从月从最)”,指男性生殖器。
5.睾,指阴囊。
6.精,古人所谓精于西方医学之所谓精有两大不同,一,既可指射出体外的精液,也可指存于体内的精气,即尚未形成的各种精华之物,特别是先天所秉德生命力;二,不仅用于男性,也用于女性,特别指女性生殖器的分泌液。
7.玉泉,隐喻表示精液。
8.赤子,《老子》以赤子喻至德,这里做男性生殖器的隐语。
(二)女性生殖器
一般称阴,可以是泛指或特指,但不能称阳。
1.前,女前阴。
2.前脉,女子性器中之敏感点,阴深约1/3处,习称G点。
3.玄门,即阴门。
4.交筋,疑即前脉。
5.玉窦,亦指阴门。
(三)性交过程。常用“用”或“为”表示行房,主要分两个阶段:
1.性交前的爱抚,称“戏道”,包括抚摸(“操(从木从昏)”)、接吻(“相(从口从句)”)、拥抱(“相抱”)。
2.插入性交,称“接形”,包括浅刺(“从手从甚”)、深纳(“深内”)和抽拔(“撅”),以及“十动”、“十节”(或“十势”)、“十修”(或“八道”)等内容。
(四)性交的十种体位—十节或十势
1.虎游,女俯首撅臀,男跪其后的后入位,像虎踞(指男)。“游”或作“流”。
2.蝉柎(附),相当于《玄女经》中的“虎步”,男平伏在上,女平伏在下的后入位,像蝉栖,柎或作傅、付。
3.斥(尺)蠖,一种虫名,每爬一步都要弓一下背,“斥”或作“尺”。
4.(从囗从禾)(从木从角),像两獐角羝(指男女双方)。
5.蝗(从石从桀),(从石从桀)有分张之意。或作黄拓。
6.爰(从犬从爰)据,相当于《玄女经》的“猿搏”,女仰男立,男擎女腿的前入位,像猿猴攀树,指男。据或作居。
7.瞻(詹)诸,即蟾蜍。瞻或作蟾,诸或作者。
8.兔鹜 ,相当于《玄女经》的“菟吮毫”,男仰,女反跨男人的后入位,像脱兔奔逸(指女),鹜或作务。
9.青(蜻)令(蛉),即蜻蜓,令或作灵。
10.鱼嘬,相当于《玄女经》中的“鱼接鳞”,男仰,女正跨男上的前入位,像游鱼嘬物,指女。
十种体位与古代导引术有密切关系。(1)古代导引术往往模仿动物,(2)古代导引术除动作外,往往还配合呼吸和意念,(3)《素女经》有“玉茎不动,则辟死其所,所以常行以当导引也”,也视交接为导引。
(五)插入的角度、深浅和抽送频率 – “十脩”、“八道”
(1)上之,插入角度朝上,或作“高之”;
(2)下之;
(3)左之;
(4)右之;
(5)疾之,抽送快;
(6)徐之;
(7)希(稀)之,抽送间隔长;
(8)数之,间隔短;
(9)浅之;
(10)深之。
(六)性交的十个步骤
1.致气,致是使至之意,即使女气自至。
2.定味,味疑为读沫,指积精。
3.治节,疑指控制节奏。
4.劳实,似指真正触及兴奋点。
5.必时,疑指掌握时机。
6.通才(材),疑指开始插入。
7.微(从止从童),似指轻抽款送。
8.侍(待)盈,“盈”指应有的动作都已完成,这里指控制射精,等待高潮。
9.齐生,疑指达到高潮。
10.息刑(形),性交结束。
(七)八种交合所益 -- 如何以交合益身
1.治气,调气,在早晨醒来后,跪坐,直脊,提肛,使气下沉。
2.致沫,积精,在饮食之际,垂臀,直脊,提肛,使气畅通。
3.智(知)时,掌握时机,尤其指插入性交前爱抚温存,直到双方都有性交的冲动。
4.蓄气,积气,插入性交过程中放松背部,提肛,使气下沉。
5.和沫,疑指男女双方在性交过程中性器分泌液不断增多,交相混融,要领是在插入性交的过程中轻抽款送,和谐有致。
6.窃气,又称取气,指取女子之气,取卧姿,令对方助己,使阴茎勃起,但在阴茎充分膨胀时要及时停止。
7.寺(待赢),与上“待盈”同义,指控制射精等待高潮,要领是在高潮即将来临之际,绷紧背部,一动不动,闭气使下沉,静待其致。
8.定顷(倾),终于射精,要领是在“十动”后方才射精,并在抽出时仍然保持勃起状态。
(八)、七种交合所损
1.内闭,气血壅塞,指性交时感觉疼痛。
2.外泄,走泄精气,症状是性交时汗出不止。
3.渴(竭),气血枯竭,病因是性交不知节制。
4.勿,临事不举,症状是心欲为之而实际不能。
5.烦,心中烦乱,症状是性交时喘息心慌。
6.绝,断绝精气,病因是心意不欲而勉强行事。
7.费,气血亏损,症状是每遇房事必生疾病。
(九)控制射精的技术
1.马王堆帛书中表示射精的词有多种:施(释放)、顷(倾,倾泻)、星(溃散)、决(决溢)等。
2.“玉闭”
(十)男性性反应
(十一)女性性反应
1.插入前的反应,“五欲之征”。
2.插入后的反应
(1)反应性兴奋的八种动作,“八动八观”。
(2)反应性兴奋的五种声音(包括罪的表情),“五言(音)”。
(3)阴茎的触觉与阴道分泌液的状态与气味,“十已之征”,“十已”相对于“十动”,全部十动结束称“大卒”。
3.性高潮
四 与《房内》引文和《素女妙论》的比较
五 房中术与中国古代文化
1.三个基本层次
(1)合天道。与数术之学的背景有关,并从中衍生出各种房中禁忌。
(2)养性命。方技之学的所有分支(医药、房中、服食、行气、导引)的共同目的。
(3)和合夫妇,延续子嗣。与家庭、婚姻、求子、优生等内容有关。
2.几个角度试论
(1)早期道教的形成
(2)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是一种道教运动
(3)寇谦之清整道教,废除“敛钱米”和“男女合气”,但房中术的流传并未断绝。
(4)情色文学。
(5)清代的禁毁之厄决非中国古代性生活的终结。
第八章 “祖”名考实及其他
一 “祖”名考实:生殖崇拜物和“触器”
1.几种比较典型的与生殖崇拜有关的考古遗物
(1)丰饶女神像
(2)男根模拟物,“触器”
(3)交合图
2.中国的考古发现中,男根通常称作“祖”,甲骨文中为“且”。
明末小说《浪史奇观》(google之)
二 古代房中书的用药
阅读全文...
李零《中国方术考》 笔记 7
第六章 出土行气、导引文献概说
一、《行气铭》与丹田学说
“行气”,呼吸吐纳之术,以口鼻,通过呼吸天地之气以调节体能和神经系统。最早的出土物《行气铭》,暂称之为“觚形玉器”,铭文凡12行,每行3字,外加重文6字,共42字。
古行气家使用的丹田学说,形成于何时?
二、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辟谷与食气
1 却谷,也称辟谷或绝谷,指停食五谷,主要指碳水化合物。
《却谷食气》首先讲却谷,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食石苇”,即一种补药,有服食程序。古人所食精华之物,除神仙家是服食“金丹”、“黄白”、“五芝”等物,一般是以有滋补作用的草木之药为主,这些药物大抵属“久服轻身延年,耐寒暑,不饥渴”之药,并且无毒,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药。
2 行气
据考,此帛书所述食六气之法即《陵阳子明经》佚说。陵阳子明是楚地传说中的仙人。
比较传世文献中的六气与帛书中的六气。
《却谷食气》 《阳陵子明佚文》 《广雅 释天》 《庄子 逍遥游》李颐注
东方夜半气 沆瀣 沆瀣 沆瀣 沆瀣
东方平旦气 朝霞 朝霞 朝霞 朝霞
日出气(与天相配) (从金从光)光 天气、玄气、列缺 列缺 天气
南方日中气 端阳 正阳 正阳 正阳
西方日入气 输阴 沦阴 沦阴 飞泉
黄昏气 输阳 地气、黄气、倒景 倒景 地气
三 马王堆帛书《十问》中的食气之说
1.《十问》以房中养生为主题,由十组对问组成。
(1)黄帝、天师问对
(2)黄帝、大成问对
(3)黄帝、曹熬问对
(4)黄帝、容成问对
(5)尧、舜问对
(6)王子巧妇、彭祖问对
(7)盘庚、(从老从句)问对
(8)禹、师癸问对
(9)齐威王、文挚问对
(10)秦昭王、王期问对
2.《十问》中所述“食气”大部分都指房中术,而不是狭义的行气。只有(4)较特殊,主要讲行气而较少涉及房中。对其内容试作解释:
(1)“食气”与人生寿夭的关系
(2)食气的要领:A吐故纳新,呼吸要深长徐久,吐“宿气”纳“新气”,下文也叫“出死入生”;B食气之禁;C一日四时的呼吸要领;D讲究用腠理呼吸;E积精。
四 马王堆帛书《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式
1.导引,一种“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庄子 刻意》李颐注),类似健身体操的运动,以形体的屈伸俯仰(即“引体”)为特点,也伴随着呼吸吐纳(即“导气”),与行气类似,但行气只有呼吐,不一定伴随形体运动。
2.古之导引往往以图来传授,如马王堆帛书《导引图》,共44式分3类,残损严重。
五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导引术式
《导引图》有图而无文字说明,《引书》无图但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二者有多处可以互相发明。内容分为五部分:
(1)论四时起居之事宜,大意是人应顺应“春产、夏长、秋收、冬臧(藏)”的节令来安排起居。
(2)基本导引术式(共36式)
(3)除病导引
(4)各种导引之术的益身之效
(5)论适应燥湿寒暑之道
六 “引阴”考
《引书》所述各式中有两种引阴:第一种是与“引阳”相对应,并列而含义相反。引阳指“前昔(错)手而卯(仰),极之),引阴指”反昔(错)手而俯,极之“,使普通的上肢运动,属于导引的基本式。第二种是与”引阴气“的含义相同,属于男性保养性质的房中导引,下文将作专门讨论。马王堆帛书中也多次提到“益气之法”或“治印之道”,此类技术也称“引阴”。
七 上村岭铜镜和古代禽戏
1.1956-57年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底,1612号墓出土。铜镜背面花纹包含四种动物,左龙上鹿下鸟,右边动物与左边相似,但形体较大,似与五禽戏相关。
2.禽戏除用于强身健体,还对房中术、神仙道术和后来的武术有深远影响。
(1)华佗传授五禽戏,强调适度活动,但不可过度(阴茎也应如此适度运动,即行房事),用仿生术模仿表示人的性交体位。
(2)中国古代的神仙是一种养生境界。属于方技之术的行气、导引和房中同时也都是成仙之术。
(3)中国古代的武术本名“技击”,拳法多有取自导引者。
八 行气导引与内丹术
1.道教文献中人们常常把服食金丹黄白称为外丹术,把行气导引称为内丹术,后也有将房中术并入内丹术者。内丹术的起源当早于外丹术,但它所使用的概念属于主要取自随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外丹术。
2.丹田学说的提出当是内丹术起源的关键所在。“丹田”之称最早见于《抱朴子 地真》。
阅读全文...
李零《中国方术考》 笔记 6
下篇 方技考
第五章 炼丹术的起源和服食、祝由
《汉志 方技略》中讲方技分为四个门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方技在古代主要指与人体有关的知识体系。医药养生和神仙方术长时期杂糅不分,直到汉唐以后才逐渐分开。
一、服食的概念:它与医术的联系和区别
服食也称服饵(“饵”也是食的意思),主要是一种内服外物,通过口腹与外部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方式。
医家有“五药”:草(草本植物)、木(木本植物)、虫(动物)、石(矿物)、谷(粮食),见《周礼 天官 疾医》(郑玄注)。
二者从成分上看区别不大,但用药的目的和药物体系有所不同。
葛洪《神农四经》将入药之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升仙之药,中药为养性之药,下药方为除病之药。他认为广义的服食虽可兼赅五服之外的所有内服药饵,但从狭义来讲只指少数有所谓特殊能力的“仙药”,特别是黄金、白银等矿物质药物,不包括一般的草木之药。(“仙药”以丹砂、金银最为重,且人工练就者远胜于自然状态的。炼“还丹”属于炼丹术,炼金银属于黄白术。)
葛洪:“五芝”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仅次于丹砂、金银。
总结:古之神仙服食与食用方药在倾向和体系安排上有所不同。《神农四经》与今本《神农本草经》基本区别之一是同样讲服药,但服食之药以金石为主,医术之药以草木为主,分别代表了古代药物体系的两个极端。医术以治病为出发点,进而追求养生与延年;服食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目标,退而求其次,才求诸医药养性。
二、炼丹术的起源:尸体防腐和冶金术
尸体防腐和冶金术分别有助于我们理解炼丹术的实用目的和技术背景。
最早的直接考古材料见于西汉。最早的炼丹设备为1970年10月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石榴堇4件和玛瑙研钵(配玉杵)1套。最早的炼丹文献是《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约在两汉之际。
1. 尸体防腐
(1)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防腐技术。马王堆女尸(马王堆M1出)和凤凰山男尸(凤凰山M168出)
(2)措施:1及早入殓;2深埋密闭;3棺液中含有杀菌抑腐物质,如朱砂、低级胺、酶抑制剂等;4尸体中含有杀菌抑腐物质,如铅、汞、砷等。
(3)特色
A朱砂的普遍使用
B“敛玉”。
据《周礼 春官 典瑞》所载,玉的用途有:a作服饰,用以表示身份等级,属“舆服制度”中的“服”,乃朝聘会享所必备。b用于祭祀、军礼等国之大事。C用于敛尸,所谓“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c其他,如和难、聘女等。
古代以玉器敛尸而葬,a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称“玉敛葬”,良渚玉敛葬。似与祭司有关,为沟通天人之际的法器,或是财富象征。b商周时代玉器制造更发达,更多用于祭祀,多做礼器等物,除了称(从王从含)、(从王从真)等堵七窍之物为“葬玉”。c汉起多用于防腐,为一种迷信观念,如金缕玉衣,多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类似甲衣。据推测,玉衣的来源可以上溯至东周时期的“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西周时期也有更早形态,因而可以推断,“敛玉”从散佩于身到整合成衣也许是一种连贯的发展,向上可一直追溯到良渚墓葬。此外,良渚墓葬中也有佩立而焚然后入葬的例子。
(4)从道家看朱砂、敛玉在古代防腐中的地位,《神农本草经》、葛洪《抱朴子 仙药》等。
丹砂:“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神农本草经》卷一),有养神益气和驱邪(常以丹砂书符形式)等功效,此外它对治疗痈疮有效,痈疮与衰老、死亡属于同类,因而活人服食丹砂可以起到预先防腐的作用。
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 玉藻》)。汉镜铭文屡见“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如河南洛阳烧沟汉墓M1023)。
2 炼丹术
药物学和冶金学的混合物
(1)药物: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等。冶金:以青铜冶炼为主体,以铜、锡、铅、砷的混合物为主要内容,但不同于青铜冶炼,以“抽杀炼汞”用汞来制造金汞齐和药金、药银为主要内容,模拟金银冶炼。
(2)金器:最早出土物往往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有关。银器:晚于金器,数量也较之为少。
(3)东周以来金器制品骤然增多,从原本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地区,即东胡、匈奴和山戎部族的分布区扩展到中原地区,包括:金银容器、错嵌金银的器物、鎏金银的器物、包金的器物、金银货币。
三 出土本草、医方中的服食之说
(一)出土本草类书籍,即双古堆汉简《万物》中的服食之说
古代本草不仅是单纯的药物学,还包括与采药有关的各种实际知识,不但同旅行、地质密不可分,还带有博物学的性质。
1 《万物》中关于神仙服食或与之有关的简文包括(1)疾行趋善类,(2)明目登高类,(3)潜水行水类,(4)避蛊类,(5)悬镜类,(6)控制寒热类。
2 疾走之术,与飞行升仙关系密切。《抱朴子 杂应》由“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将疾走飞行之术分为四种:(1)服食法,属服食;(2)乘(从足从乔)法,有三种,分别是龙(从足从乔)、虎(从足从乔)、鹿卢(从足从乔),与仿生引导有关;(3)服符精思法,以服符加存想;(4)乘飞车法,也有仿生性质。
四 出土医方中的祝由术
是一种用咒禁治病的武术,“祝”是诅咒之意。
合理性:上古时缺医少药,一方面人们注重行气、导引一类的养生法,强调人体自身的预防能力和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在观念上,他们也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特别是对那些据说可以交通天人的巫术会有更大偏爱,巫术在古代具有心理治疗意义。
古时巫、医分工较早,但仍有早先巫医部分的影子。古时医方中多有用祝由术治病的方子,比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和《杂疗方》等。其巫术可归纳如下:
(1)喷,喷水,往往以“湮汲三浑”为之。
(2)唾,吐唾沫。唾液可以已伤。
(3)(从口从火),呼气。
(4)呼,呼号。
(5)鼓,击鼓。击鼓、呼号皆用以趋鬼。
(6)(从巳从攴),也叫(从亥从殳)(从巳从攴),一种驱鬼之术。
(7)抿,以匕(饭匙)刮摩患处。
(8)摩,以土块或某些药物摩擦患处。
(9)涂,以泥土或猪屎、鸡屎涂抹患处。
(10)弃,将施术时染有血污病毒之水或他物(帚、禾等)扔掉,表示将病毒除去。
(11)覆,将施术时使用过的杯、奚蠡(水瓢)等器皿反扣,表示不再使用。
(12)禹步,是行巫术时常用的一种舞步。参见《抱朴子 内篇》的《仙药》和《登涉》。
(13)画地,画地为防,置身其中,用以禁避鬼怪、虎狼、盗贼的伤害。
(14)桃枝,古人相信用东向桃枝可以避邪。
(15)祝,祈告神祗和诅咒致病的鬼怪,威胁这些鬼怪如果不停止作怪,将以某种手段残之、杀之。祝辞前又实惠又表示呼叫之声的“(从贲从欠)”、“皋”等字,前者是祷,后者是禳。祝的遍数多为七遍或十四遍。
(16)辜,辜(从石从桀),一种用(从石从桀)杀(肢解之物)禳除凶咎的方术。
(17)其他,如骑扫帚或骑黑猪等。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