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6

对《周易》数字卦象的一些补充 3

这里就比较麻烦。在我们已经有先入为主的今文周易体系的基础上,而恰恰今文周易是个比较完整和比较固定的体系的时候,就难免会用现在的金文周易来套不那么完整和散碎成片断的古文周易。就比如这个上古四易的各种复原卦象,就是一个道理。但事实上这种照搬照套恰恰是不正确的,而且存在很大问题。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只能指出,古文周易和今文周易存在很大的差别,差别大到无法用后来的系统来套原初的系统,这种研究方法将不可避免的把古文周易原本的特性给丧失掉。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李零先生的态度是:宁可承认古文周易和今文周易是两套互异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宁可承认现在的考古学不足以对古文周易作出基本完整的复原,也不肯用后人之说来套前人之说。我很赞成这种态度。

至于解读方法,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周易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就是如何由数字组成一套卦象,即筮法根据什么样的规则从数发展到象,进而卦,这是关键部分;二是“象”,一套足以模拟天道循环的小宇宙体系,是由“数”发展衍变而来的。在此基础上才有讨论第三部分的可能,即根据“卦象”发展出来的一套解释系统,比如“七七六七六六,贞吉”为什么解释成“吉”?即使是在周易内部,今文周易和古文周易不仅数象不同,解释系统也是不同的。如果单单说“基本上和后世的解读方法一无二治”,那也只不过是将前者的卦象强行套到后者的解释系统上了。强扭的瓜不甜啊。

归藏连山我不愿意去谈。因为任何对它的探讨都只能是猜测,是没有实际证据的。连山是否是连三,就和安州六器中那件中鼎上的铭文是否是“十八大夫”一样,没法证伪,也就无法讨论的。所以连山归藏不妨当作一种可能的存在进入我们的思考体系,但不可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不可以以无作证的猜测来下结论。

连山归藏之说最早出于何处,我没找到确切的说法,不知道是否是最早见于宋代的记载。不过逻辑上来看,一定会有个前《周易》的发展阶段,周之前的中国也没有大一统到只有一种流行的卜筮系统的阶段,对当时存在数种不同的占卦体系的猜测,应该是合理的。但空谈这些无益,恐怕只能等着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