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2006

对《周易》数字卦象的一些补充 1

补充一下吧,有关周易,今本周易主要是西汉之后的版本,即用一和八表示阴阳二爻,进而组成卦象。但出土材料逐渐表明,在西汉之前的商周时代,人们所使用的周易并不是一和八这阴阳二爻的产物,而是十进制数字表示的卦象,即是一种“数字卦”。对数字卦的破译是首先从对“奇字”的破译开始的。


北宋重和元年在湖北孝感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就是有名的“安州六器”,其中有一件钟鼎上所刻铭文末尾有两个奇怪的符号(郁闷,这里打不出来,就是从上向下读的(十八八八八八)和(八十八八八八)。当时的人们以为是“赫赫”拟声词,或者“十八大夫”之类的解释,但这是牵强附会了。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郭沫若作考证,觉得这两个符号应该是某个家族的族徽,貌似解释合理了一些。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在其他地方陆续出土了一批西周文物,文物上也有类似这种符号的存在,人们发现它们不是代表家族族徽,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在向人传递着某种信息。七十年代陕西凤雏发现了大批西周甲骨,对这些符号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奇字”,即是数字卦,早期周易八卦的形态。

现在流传的周易八卦主要是西汉以来的2.0版,即用一和八两个数字象征阴和阳,阴阳爻相互交错组成卦象。但对奇字的破译表明,周易的最初形态是十进制的数字卦象,即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0个数字按数字的奇偶阴阳组成卦行,这是西汉以前的周易形象。只不过到了西汉人们从1.0变成了2.0,而且两个版本间不大兼容罢了。

回头说这个古代周易的1.0版,十进制数字表示卦象,但按照古代书写体制,一是一个横,二是两个横,三是三个横,四是四个横,这样刻在铜器或龟甲上会造成混淆,所以十进制简化成六个数字,一 五 六 七 八 九,其中二三四归入六,十进入下一位,这样6个数字组成卦象。学者们根据已经出土的甲骨和铭文上的记载成功的破译了“奇字”,并根据奇字复原了最初的周易形态的一部分。即是说,卦象是由数字形成的。

只不过考古发掘的资料有限,无法完全复原数字形态的周易,也无法还原与卦象搭配的解释系统罢了。比如“七七六七六六,贞吉”,就是原初的周易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古书上说《周易》是周朝的卦书,夏有《连山》商有《归藏》,都是类似周之《周易》的卜卦之书,也都有各自的一套规则。只不过均已失传。上文讨论的数字卦仍然是在《周易》的系统内的,和《连山》或《归藏》没有关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