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6

对《周易》数字卦象的一些补充 4 by coolchanger

发信人: coolchanger (每一天都充满勇气的醒来), 信区: thinking
标 题: Re: 李零《中国方术考》笔记 5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9 10:04:17 2006), 本站(yjrg.net)

你说的第一段是很正确的。人们无法从所能够掌握的周易去诠释上古三易(也有说四易的),所以就不可避免的提出两个命题:其一,上古三易和周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系统;其二,上古三易简化演变成为周易,而且变动很大,所以无法用周易去套释比它本身要繁复的多的上古三易。
而现今掌握的情况是:周易出现之前的卦象基本都是多爻的,而且也比较能够清晰的体现出六爻和十爻的分类。
连山即是连三说,固然是假说,我个人认为它是目前所提出的假说中比较合理的——前文说过,它符合了人们用归纳简并的方法去掌握一项技术这一规律性。

而其他的假说,比方说连山是以艮为首卦艮为山故称连山、归藏是以坤为首卦其余诸卦归藏之故称归藏,其最大的弱点就是没能体现出周易和上古易的系统不同性,所以它实际上还是从周易出发(仍然沿用周易的文王八卦),用周易的一套系统穿凿附会去解释。我认为是很不可取的。
再反过来看,一种卜筮系统是由卦象和爻辞共同组成,而卦象和爻辞又都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六爻卦和十爻卦肯定分别另外各有一套爻辞相对应,而且又分别与之构成一套系统。由此来看,说六爻卦和十爻卦与连山卦、归藏卦之间有很大联系,这种推断还是比较让人信服的。

进一步说,连山卦出现较早,是十爻卦,归藏卦稍晚,是六爻卦(再发展到后来的文王两爻卦),这种假说我认为还是挺有道理的。
阅读全文...

对《周易》数字卦象的一些补充 3

这里就比较麻烦。在我们已经有先入为主的今文周易体系的基础上,而恰恰今文周易是个比较完整和比较固定的体系的时候,就难免会用现在的金文周易来套不那么完整和散碎成片断的古文周易。就比如这个上古四易的各种复原卦象,就是一个道理。但事实上这种照搬照套恰恰是不正确的,而且存在很大问题。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只能指出,古文周易和今文周易存在很大的差别,差别大到无法用后来的系统来套原初的系统,这种研究方法将不可避免的把古文周易原本的特性给丧失掉。所以在我的理解中,李零先生的态度是:宁可承认古文周易和今文周易是两套互异的相对独立的系统,宁可承认现在的考古学不足以对古文周易作出基本完整的复原,也不肯用后人之说来套前人之说。我很赞成这种态度。

至于解读方法,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周易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就是如何由数字组成一套卦象,即筮法根据什么样的规则从数发展到象,进而卦,这是关键部分;二是“象”,一套足以模拟天道循环的小宇宙体系,是由“数”发展衍变而来的。在此基础上才有讨论第三部分的可能,即根据“卦象”发展出来的一套解释系统,比如“七七六七六六,贞吉”为什么解释成“吉”?即使是在周易内部,今文周易和古文周易不仅数象不同,解释系统也是不同的。如果单单说“基本上和后世的解读方法一无二治”,那也只不过是将前者的卦象强行套到后者的解释系统上了。强扭的瓜不甜啊。

归藏连山我不愿意去谈。因为任何对它的探讨都只能是猜测,是没有实际证据的。连山是否是连三,就和安州六器中那件中鼎上的铭文是否是“十八大夫”一样,没法证伪,也就无法讨论的。所以连山归藏不妨当作一种可能的存在进入我们的思考体系,但不可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不可以以无作证的猜测来下结论。

连山归藏之说最早出于何处,我没找到确切的说法,不知道是否是最早见于宋代的记载。不过逻辑上来看,一定会有个前《周易》的发展阶段,周之前的中国也没有大一统到只有一种流行的卜筮系统的阶段,对当时存在数种不同的占卦体系的猜测,应该是合理的。但空谈这些无益,恐怕只能等着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了。
阅读全文...

对《周易》数字卦象的一些补充 2 by coolchanger

发信人: coolchanger (每一天都充满勇气的醒来), 信区: thinking
标 题: Re: 李零《中国方术考》笔记 5
发信站: 一见如故 (Tue Apr 18 22:21:28 2006), 本站(yjrg.net)



对。我看过所谓上古四易的各自复原卦象,但是从这些提供卦象中可以看到,它们除了阴阳二爻的表示方法稍有不同外,就再没有其他的不同了,尤其是其内容的诠释和卦辞的解读上,基本上都和后世的解读方法一无二致。
所以有一些人遵循了另一种说法:连山是连三的谐音,即——为了避免由于书写习惯带来的卦象混淆,把二、三这两个数字改成左右结构,即“- -”和“---”,所以称为连三;而后来考虑到这样的写法还是不甚方便,于是就进一步简化,像你文中提到的,干脆合并成六个数,所以称为归藏。

我就很赞同后一种说法,因为它很能体现卜筮由繁至简的发展过程。连山是十爻卦,很不方便,而归藏是六爻卦,好一点,但还是不够,所以后来就发展成只有阴阳二爻的文王卦,而原来的连山归藏两种筮法便再几无传世,这是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

顺便提一句,现在仍然还有归藏卦的说法,但是很多人认为那只是假借一个名分,是宋人伪造的。
阅读全文...

4.18.2006

对《周易》数字卦象的一些补充 1

补充一下吧,有关周易,今本周易主要是西汉之后的版本,即用一和八表示阴阳二爻,进而组成卦象。但出土材料逐渐表明,在西汉之前的商周时代,人们所使用的周易并不是一和八这阴阳二爻的产物,而是十进制数字表示的卦象,即是一种“数字卦”。对数字卦的破译是首先从对“奇字”的破译开始的。


北宋重和元年在湖北孝感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器,就是有名的“安州六器”,其中有一件钟鼎上所刻铭文末尾有两个奇怪的符号(郁闷,这里打不出来,就是从上向下读的(十八八八八八)和(八十八八八八)。当时的人们以为是“赫赫”拟声词,或者“十八大夫”之类的解释,但这是牵强附会了。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郭沫若作考证,觉得这两个符号应该是某个家族的族徽,貌似解释合理了一些。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在其他地方陆续出土了一批西周文物,文物上也有类似这种符号的存在,人们发现它们不是代表家族族徽,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在向人传递着某种信息。七十年代陕西凤雏发现了大批西周甲骨,对这些符号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奇字”,即是数字卦,早期周易八卦的形态。

现在流传的周易八卦主要是西汉以来的2.0版,即用一和八两个数字象征阴和阳,阴阳爻相互交错组成卦象。但对奇字的破译表明,周易的最初形态是十进制的数字卦象,即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10个数字按数字的奇偶阴阳组成卦行,这是西汉以前的周易形象。只不过到了西汉人们从1.0变成了2.0,而且两个版本间不大兼容罢了。

回头说这个古代周易的1.0版,十进制数字表示卦象,但按照古代书写体制,一是一个横,二是两个横,三是三个横,四是四个横,这样刻在铜器或龟甲上会造成混淆,所以十进制简化成六个数字,一 五 六 七 八 九,其中二三四归入六,十进入下一位,这样6个数字组成卦象。学者们根据已经出土的甲骨和铭文上的记载成功的破译了“奇字”,并根据奇字复原了最初的周易形态的一部分。即是说,卦象是由数字形成的。

只不过考古发掘的资料有限,无法完全复原数字形态的周易,也无法还原与卦象搭配的解释系统罢了。比如“七七六七六六,贞吉”,就是原初的周易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古书上说《周易》是周朝的卦书,夏有《连山》商有《归藏》,都是类似周之《周易》的卜卦之书,也都有各自的一套规则。只不过均已失传。上文讨论的数字卦仍然是在《周易》的系统内的,和《连山》或《归藏》没有关系。
阅读全文...

4.17.2006

来个测试

http://hr2.cyol.com/sccs/index.jsp

您的测试结果

第一瓶:意味着人生的本质。
Maha Chohan师父
颜色:碧绿/碧绿
关键提示:纯粹的宇宙意识
使用部位:胸部周围,躯干,喉咙,颈部
积极面:能听取他人的痛苦与烦恼,知道如何帮助他人。是个谦虚的人。精通媒体学与电脑,善于通过舞蹈,歌曲,写作等表现自己。
消极面:感情细腻,容易受打击。难以从曾经失望的过去以及恐惧中脱身,总是寻找各种理由来苛求自己。电脑(机械方面能力弱)能力不够。
彩瓶的特殊功效:AURA-SOMA基本组合中的第13瓶。与天王星有密切的关系。能提高B43瓶的功效,可以帮助您消除恐惧心理,让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第二瓶:意味着人的过去。
太阳瓶/阳光
颜色:黄色/金黄色
关键提示:打开内心知识以及内心智慧
使用部位:太阳神经系统的周围
积极面:您是能在意识层面把灵魂深处的智慧作为知识加以把握的人。您很有幽默感,并经常将其作为沟通的手段。您具有管理与组织的才能。
消极面:时常对日常小事感到恐惧。在感情方面稍显不成熟。能够发现别人的长处,却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发光点。偏向权威主义,对待他人时往往缺乏礼貌。
彩瓶的特殊功效:是AURA-SOMA脉轮组合中的一个,与太阳神经系统有很深的关系。在往世疗法中,有助于和古代埃及的转世。把精神现象展现为具体形象,对克服恐惧有益。


第三瓶:意味着人的现在。
Serapi Bey师父
颜色:无色/无色
关键提示:光的力量,扩展的意识
使用部位:身体的所有部位
积极面:知道只有经受痛苦、烦恼才能成长。您有预感上天马上会赐于您新的惊讶。您是个哲学家,是个"彩虹的战士",拥有"彩虹"般的能量。
消极面:抱有非常大的烦恼与痛苦。要去挖掘深葳于内心的自我。喜欢支配别人。难以与过去告别,过分拘泥于细枝末节,担心过多。
彩瓶的特殊功效:AURA-SOMA基本组合中的第5瓶。能帮助您发现自己的灵魂与光明。是所有瓶子中最有力量的瓶子。使用其它瓶子无效时,使用该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瓶:意味着人的未来。
智慧之瓶/黄金乡
颜色:金黄/金黄
关键提示:在所有层面上拥有智慧
使用部位:太阳神经系统周围
积极面:通过积极的思索,获得了欢喜与智慧,能以积极的态度采取积极的行动。您已经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您的未来是一片彩虹。您的生活与自然的韵律相和谐。
消极面:忘却混乱导致的恐惧与担心吧。对自己失去信心,难以忘却过去。总是想过奢侈的生活,会导致自己永远不感到满足。您依赖心理较重,却总是想表现自己,争强好胜。
彩瓶的特殊功效:能消除您身体中央部分的"堵塞",发挥全身的活性,使您的人格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帮助您从痛苦的经历中解脱,迎接欢乐的到来。
阅读全文...

李零《中国方术考》 笔记 5

第四章 早期卜筮的新发现
商、周两代卜筮流行。战国、秦汉时随着日者之术的兴盛,式占更加重要了。此外汉以来卜、筮渐渐分化独立为两个门类,不再像前代般相袭而用。卜法渐衰的原因不明,筮占日盛的原因则较为明显:(1)汉代重象数之学,易占得以顺应大趋势;(2)《周易》为儒家六艺经典之一,随着儒家在汉朝的强势而扩大影响。
古代卜筮之书大多已亡佚,现存者又多成书较晚,对早期卜筮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出土材料的研究。

一、商周甲骨和早期卜法
二十世纪早期考古学三大发现:商代甲骨、西域汉简和敦煌文书。
1、早于商代已经有甲骨了。总的发展趋势是:(1)从单用卜骨到龟、骨并用;(2)从无钻凿到有钻和钻凿并用;(3)从无文字到有文字。
进而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甲骨的真正特色:(1)发展出龟卜且用龟渐多于用骨;(2)发展出规范化的钻凿形态;(3)发展出系统的占卜记录,即甲骨刻辞。
周朝的甲骨,主要在50年代以来陆续有发掘出土,目前数量较多的主要是西周。
出土材料表明,直到战国时代,卜、筮一直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商朝和两周时龟卜一直很发达。
2、汉朝时,古代龟卜由盛而衰。
汉唐可见所载的龟卜之书大多已亡佚,少数能参考的文献有:(1)《周礼.春官》中的《大卜》、《卜师》、《龟人》、《(从草从垂)氏》、《占人》五篇和其他儒经子集中的片断;(2)《史记.龟策列传》所载褚少孙“之大卜官,问掌故文学长老习事者”所了解到的西汉卜法。
3、早期卜法研究
(一)、卜龟的选取(取龟)
(1)《龟人》有“六龟”,为“灵”(天龟,玄色,行时头仰,用于祭天)、“绎”(地龟,黄色,行时头低,用于祭地)、“果”(东龟,青色,行时甲前掩,春用)、“雷”(西龟,白色,行时头朝左,秋用)、“猎”(南龟,赤色,行时甲后掩,夏用)、“若”(北龟,黑色,行时头朝右,冬用)。
(2)《尔雅.释鱼》与(1)所述略同,名有异,绎作谢、果作诸果、猎作诸猎、雷作不类、若作不若。此外另有一套龟名,共十种,为神龟、灵龟、摄龟、宝龟、文龟、筮龟、山龟、泽龟、水龟、火龟。
(3)《龟策列传》有“八名龟”:北斗龟、南辰龟、五星龟、八风龟、二十八宿龟、日月龟、九州龟、玉龟。
(4)《唐六典》卷十四有两套龟名,一为九龟:石龟、泉龟、蔡龟、江龟、洛龟、海龟、河龟、淮龟、旱龟。一为五色龟:青灵(春用)、赤灵(夏用)、白灵(秋用)、黑灵(冬用)、黄灵(四季之月用)。
经鉴定,商代所用的卜龟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花龟(Ocadia sinesis)、金龟(Geoclemys reevsii)、水龟(Clemmys mutics)、亚洲大陆龟(Testudo mutics)。
(二)、杀龟取甲(衅龟)
多于岁首杀龟,杀龟前要选择时日和卜问采用何种祭牲。百姓杀龟以为不祥。
(三)、修治龟甲(属攻龟)
商代的甲骨在占卜前均经过修治。
(四)、钻凿(亦属攻龟)
在修治好的甲骨的背面钻孔开槽,以供施火占卜。钻是直接施火之孔,凿则是钻旁或钻中所开之槽。
(五)、灼兆(作龟)
施火于钻凿,令龟骨的正面呈兆,钻凿的配合在于控制兆纹的走向。猜测可能的兆象,一种是按求卜之事排列吉凶之事,一种是按兆象排列举事宜忌。术语分两类,兆干和兆枝。
兆干的上中下三段分称首、身、足:首,上露称见,向内倾斜称(从人从免),向外倾斜称仰。身,正直称正,弯曲称折,长称长大,短称挫折。足,下露称发(或作,或诈),下延称开,上收称(从月从今)(与开相反,是敛的意思)。
兆枝的内外分称内(或中)、外。短称有内无外,平称内外相应,一头高一头低称内高外下或外高内下,两头翘或两头垂称内自桥,外自垂或内自垂,外自桥。
其他,诸如“呈兆”似乎主要与兆干有关,“横吉”或“横吉安”似乎主要与兆枝有关。
(六)、刻辞。可分为六类:(1)兆辞,记卜兆吉凶及其先后次第;(2)署辞,记贡龟来源、数量和置用之所等;(3)前辞,记占卜时间和贞人名,贞为卜问、定夺之义;(4)命辞,也称贞辞,即贞人告龟之辞,包括各种问题,是卜辞的主体;(5)占辞,对照卜书所作的吉凶判断;(6)验辞,追记占辞的校验。
(七)、卜龟的入档(藏龟)

二、“奇字”之谜:中国古代的数字卦
中国古代的筮占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数占,它是以一定数量的蓍草作算筹,按特殊方法排列(揲蓍),将所得余数易为卦爻(布卦),用来占断吉凶。其出现晚于骨卜,与龟卜约略同时,均从商代起已经存在,肯定早于《周易》。
“奇字”的破译。《周易》的易卦本来源于一种用十进制数表示的数字卦,不但原来未用横画断连表示的阴阳二爻,而且就连这种阴阳二爻最初也用数字来表示。
奇字最早在北宋重合元年(1118年)湖北孝感出土,名为“安州六器”,其中有一件中鼎,鼎上既有特殊符号。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这些符号作了重新考证。70年代末终于产生重大突破,认识到这是种特殊的数字卦。
认识:(1)中国早期易筮,从商、西周到春秋战国,一直是以一、五、六、七、八、九这六个数字来表示的(古人不用二、三、四,是因为二、三、四皆积横画为之,竖写则与一重复无别。卦画所略去的二、三、四将二、四归六,三归一)。它们可被认为代表着十进制的数位组合(十是下位进一)。(2)用一、八表示的卦爻,即今本《周易》卦爻的前身,只是到了西汉初年才逐渐星辰个。(3)估计早期筮法的蓍数和分?程序应该与后世有不小的差异。似乎可以解释传言《周易》之前仍有夏朝的《连山》和商朝的《归藏》等易书。
中国早期筮法与算法的关系。(1)用数基本一致。筮法中的一至四为一类,积横画为之,与算筹表示的第一类形式相同;五至八为一类,以二画交午或分合为之,应亦本之布筹,五与七相似,六与八相似;九为一类,《说文》以为九有“究竟”之意,是表示“数之极”;“十”为一类,变横画之一为竖画之一。(2)算法也模仿筮法,在工具和操作上有相似之处。(3)古代凡举大事,照例都要占卜,这些“占”都与“算”有密切联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要了解古代易学,要抓住两点,一是数,即卦如何由数变成,这是筮法的关键;二是象,即上述由数变成的卦,作为占断依据,只有象征意义,后面有特定的理解和解释系统。只是两方面线索皆已失传。

三、楚占卜竹简
50年代至今陆续发现了13批,过去发表了仅4批,均为50年代出土的,数量少保存也较差(1954年湖南长沙五里碑、仰天湖、杨家湾,1957-1958年河南信阳长台关)。60年代以来出土的楚简发表的只有包山楚简(1965、1973、1978年湖北江陵望山、藤店和天星观出土四批,1980年河南临澧九里,1981年湖北江陵九店,1984年湖南常德,1986年湖南荆门包山,1987年湖南慈利石板村)。
包山楚简:1987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墓主邵(从它从力),官居楚国左尹,时在战国中期之末。包山楚简主要可分为三类,一为文书、户籍登记和狱讼案例,二为卜筮祭祷记录,三为遣册,死者下葬的随葬品清单。本文着重探讨第二类。
(一)、内容与格式
内容略。格式:楚简占卜之辞有两种,一种是记年月日,较详细,是对某事的第一次占卜,一种不记年月日,直接以“某某习之”开头,较略,是对某事的第二次占卜,因而不记日期而承上省略。我们称前者为“初占”,后者为“习占”。
1、初占:简文通常都包括前后两句,第一次占卜主要是卜躬身或病瘳,并总是用“以其故夺之”为结语,以引出后面的“夺”。第二次占卜就是问“夺”,所谓“夺”又分“祠”和“禳”两部分,祠是祭祷,馈享神祖,以其致福,“禳”是解除妖祥之害,两者都是用以除病。第一次占卜分为前辞、命辞、占辞三部分,第二次占卜分命辞和占辞两部分。
2、习占:第一次分前辞和命辞两部分,第二次分命辞和占辞两部分。
(二)、术语考证(卜瘳部分)
甲、岁名。以事记年。岁名皆后来清抄时所加。
乙、月名。除了七、八、九、十四个月,楚皆有本国特有的月名。
春:冬夕(正月)、屈夕(二月)、远夕(三月)
夏:邢夷(四月)、夏夷(五月)、享月(六月)
秋:夏(从亦从示),(八月,亦作“秋二月”),九月(亦作“秋三月”)
冬:十月,爨月(十一月),献马(十二月)
丙、占卜周期。往往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丁、占卜工具和占卜方式。古代占卜,用龟曰卜,用策(或蓍)曰筮。该简文中,一般地说,记有爻卦的是策,不记有爻卦的是龟。简文中所见真人可以分为两组,卜人和筮人。
戊、吉凶占验。(1)卜瘳命辞总是由“贞”字引起;(2)“贞”字以下的命辞是待决之事。
己、病情。
(三)术语考证(卜夺部分)
甲、三种祷辞:翌祷、与祷、赛祷。
乙、祷辞对象。
A、神祗
(1)太(“蚀太”等)。位列于众神之首,应即太一。
(2)司命。《史记.天官书》云:“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楚辞.九歌》中有大司命和少司命,分为二神。
(3)司(从衣从骨)(楚文中的祸字,祸在古文中可读为过)。与司命有关,即前者为大司命,后者为少司命。
(4)后土,原作“侯土”,司地之神。
(5)社,即社主,也是地神。
(6)地主,分为宫地主(司宅地之神)和野地主。
(7)宫后土。也应是司宅地之神。
(8)大水、大川。
(9)五山。应指五大名山,具体不详。
(10)(从夕从土)山。疑似五山之一。
(11)高丘、下丘。“丘”字原从原从土,盖指高丘和矮丘。
(12)宫。宫室、住宅。
(13)行,指道路。
(14)大门。古书“五祀”曰户、中霤、门、行(如见《礼记.月令》),以配五行。
(15)南方。属四方之神。
(16)二天子。似属地祗。
(B)、祖考及其亲属(死者)
丙、祭物
(A)祭牲
(1)牛。多为(从音从戈)牛,(只有一简为“直牛”),整理者读为“特牛”,以为一牛。
(2)豢。简文称犬为豢,分“(从音从戈)豢”和“全豢”。
(3)腊。分“(从音从戈)腊”、“全腊”和“肥腊”。
(4)(从豕从开)。三岁豕。分肥(从豕从开)和(从音从戈)(从豕从开)。(从豕从开)字原从豕从干。
(5)豭。公豕,原从豕从古。
(6)牂。牝羊。一说三岁牝羊。
(7)(从羊从殳)。黑色公羊。原从羊从古。
(8)(从羊从膚)。可能也是黑羊。古书常以膚为卢,并假“卢”为“(从玄从旅)”。说文:“(从玄从旅),黑色也”。
(9)白犬。主要用于祭宫室、门、行。
(10)、牺马。用以祭大水。
(B)其他
(1)酒食。酒字原作酉。
(2)俎豆。俎字原从(从虍从且)从又,豆字原从木旁。
(3)服玉。以环、(从王从丑)计。服字原作备。
(4)冠带、衣裳。衣裳以“称”计。“带”字原从糸旁。
丁、表示祷祠效果的词
既祷,祷祠完成。既城(成),神祖歆享其祀。
戊、穰除
(1)人害。害字原本从心从禹。
(2)盟诅。本指誓告于神,诅其不信者,见《周礼.春官.诅祝》和《周礼.秋官.司盟》。这里指由诅咒造成的不祥。盟字原从示从明,诅字原从示从(从虍从且)。
(3)不辜。无辜而死的冤魂。辜字原从歹从古。
(4)殇。古书所说殇,或为“夭死”,也称“不壮死”(《礼仪.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或为“兵死”,如《楚辞.九歌》中有“国殇”,即属为国捐躯战死沙场者。
(5)兵死,即战死者。
(6)山水与没人。淹死的人。前者浮于水上,后者沉入水底。没字原从水从勿。
(7)岁。太岁。
(8)日月。
(9)渐木立。不详。
(四)楚辞卜简的研究价值
1、多在战国中期末,但与远古占卜保有较多一致性,因而有研究价值。
2、占卜属数术之学。数术是古人以为可以通天地鬼神的技术,包括三类内容,一位与天文历算有关的占卜(如星占、式占),一为假动物之灵为媒介的占卜(如龟甲、筮占),一是属于驱邪巫术,如厌劾、祈禳。楚占卜辞主要是第二类,兼涉一、三。
3、楚占卜简与早期占卜记录的关系
(1)东周甲骨的代表;(2)破译商周数字卦后,对早期占卜中的“筮”有了新的认识。楚占卜简填补了商周和西汉两段时期之间的空白,表明数字卦由一、五、六、七、八、九6个数字表示,至于用一、八阴阳爻加以简化则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3)楚占卜简的格式也与上周卜辞有诸多相似。(4)也对理解《史记.封禅书》和《楚辞》等内容有帮助。价值不止于占卜。

四、马王堆帛书和双古堆汉简中的两种《周易》
已有用一、八二数表示的阴阳爻,可与今本《周易》作比较。除了经文与今文本互有异同外,最大特异之处在卦序。
中国古代易学一直有儒门易和数术易两种,马王堆帛书《周易》代表前者,双古堆汉简《周易》代表后者,均为研究汉代易学的宝贵材料。
阅读全文...

4.12.2006

领导发威!

上周日领导约她的大学同学一起去某体育馆打羽毛球,玩得非常尽兴且大汗淋漓,体力透支严重。从体育馆向回走的时候东倒西歪即将立仆,在电光火石的一刹那突然看到前面那片住宅小区中央有一处很大的人工湖,湖边是若干可供游人休息的长椅,于是拽着她同学的袖子对她说:“快,带我上那泡子(pao1)边上坐一会喘口气...”

她同学当时就崩溃了....建筑商花上nn万钞票修的人工湖,到她那里变成泡子了....

这个故事教育我,领导的审美观绝对存在严重问题。
阅读全文...

4.10.2006

4.05.2006

李零《中国方术考》笔记 4

第三章 楚帛书与日书:古日者之说
日者最初来源于官学

一、 楚帛书

现存最早的日者之书,由Dr. Arthur M. Sackler收藏,借存于美国华盛顿 The Arthur M. Sackler Gralley的楚帛书。




(一)

(甲)、背景

1、楚帛书的出土与收藏。1942年9月,湖南长沙城东郊子弹库,由盗墓者发现,又称子弹库楚帛书,墓葬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之交,从墓中无青铜器陪葬品这一点来看,墓葬主人的规则较低,但出土的大量帛书帛画却非常珍贵。

2、楚帛书的三种复制本和有关研究。(1)蔡季襄《晚周缯书考证》(1994年石印书)所附摹写本;(2)弗利尔美术馆所拍摄的全色照片,见《书道全集》,平反社1965年;(3)1966年,Sackler博物馆所拍的黑白、彩色两种照片。

(乙)、介绍

从式法角度来重新认识日书和帛书一类的书籍。

1、图式

古时的“图书”分两种,一是以图附文,图文分开,一是以文附图,“书”抄在图上,其中的文字带有题记性质或图注性质。这里的楚帛书属于后者,它的图式源于六壬式的式图。

图式分为五个部分:(1)春、夏、秋、冬分居东、南、西、北四方。(2)青、木、白、黑表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维,与前者构成四方八维。(3)帛书十二神是一种与六壬十二神作用相似的“转位十二神”,各有所当辰位;取女、秉当寅、卯、辰,余、(左上九左下口右欠)、虞当巳、午、未,仓、臧、玄当申、酉、戌,易、姑、(上艹中佘下土)当亥、子、丑。每个“值神”皆有题记,题记按左旋排列,以象斗旋。(4)帛书四木按右旋排列,以象岁徙(太岁右旋)。(5)帛书中心的两篇文字处于北斗、太一的位置,它们颠倒书写,正是象其阴阳逆转,转位加临。

内容上,甲篇侧重岁,乙篇侧重时,丙篇侧重月。



二、战国秦汉时期的日书

截止到目前为止出土七种,本文讨论其中的五种,分别是:

(1)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


(2)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




(3)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4)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



(商承祚:节临睡虎地秦简)



(5)磨嘴子汉简《日书》残简



三、附论:十二生肖的起源

古时的姓名比今日复杂,包括姓、氏、名、字、谥等多种称谓。姓、氏互为本枝,表示血缘所出;名、字、谥用以称呼各人。人生而有名,死而有谥。

《左传》桓公六年记,申(纟需)对鲁桓公说,起名有“五以”、“六不以”:“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文献记载中五以常见,六不以则相抵者太多,其适用性似乎不是很广。

命名的规则包括:(1)用生肖本身命名;(2)用与生肖有关的动物命名;(3)用生日(支日)本身命名;(4)用生日(支日)的冲日命名,如子日名“午郢”(子与午、丑与未、寅与申、卯与酉、辰与戌、巳与亥互为冲日)。(5)用其他含义相关之字为名,如子日生肖为鼠,鼠善穿穴,故可以“孔”为名。

三十六禽,源于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出于天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