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2007

两则故事,关于历史的阴谋与阳谋

故事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攻破居庸关,策马深入北京西郊,开始进攻西直门,派在居庸关投降的宦官、崇祯帝曾经的亲信杜勋进入紫禁城,与崇祯帝谈判。李自成的本意只是割据关中一带为王,并无胆量承担弑君的罪名,他向皇帝提出的交换条件是: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崇祯帝对这诱人条件的确很是动心,只是考虑到现在的让步会在将来史家笔下落下“偏安”的骂名,于是希望能在大臣中找到绥靖政策的支持者,以适当减轻历史对他这位皇帝的职责。崇祯帝将头转向同时在场的首辅魏藻德,问“此议如何?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换句话说,崇祯帝就等待魏首辅的一句支持,就准备在休战协议书上签字画押了。魏藻德却一言不发。崇祯帝不快,再一次问:“此议如何?”魏藻德再次沉默不语,拒绝为此事分担责任。皇上气的发抖,打发走杜勋后,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并将其一把推倒。魏藻德仍然沉默不语。谈判之事于是从此再未被提起。

故事二:明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占据北京。此时明朝的残余部队中,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仍有较强的战斗力,在辽东宁远、山海关一代阻据满清兵。李自成在北京抓到吴三桂的父亲吴镶及家人,并派人来到吴三桂营帐劝降。据称使节刚至吴军,吴三桂便命手下亲兵将其拿下并隐藏起来,使其部下将士对北京陷落和李自成劝降之事一无所知。吴三桂决定试探一下如果自己投降李自成,他的部将们是否仍将追随他。于是他召集诸位将领,问:“都城失手,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藉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何?”他问了三次,手下将士无人应答。最后吴三桂自己打破了沉默,抖出了关键的包袱:“闯王势大,……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诸将官者才了解到他们的总兵吴三桂已经和李自成的秘使接触过了,于是纷纷表忠心将永远追随吴三桂,无论他选择哪条道路,下达什么命令,他们都会服从。

《洪业——清朝开国史》,魏裴德著,陈苏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P83 P94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