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006

06年2月--8月读书小结


没有住处。开始偷睡在本部一个朋友的宿舍,因为是黑户,始终提心吊胆,终于在两个星期后被舍管员查了出来。于是仓皇逃窜。
在导师的协助下,在沪北校区的宿舍租了张床,睡了两个月。室友都是来沪的外地人,要么是来找工作临时租住在此,要么是来参加培训班,“学校”安排他们住在这里,来来往往了好几拨。人到还都算友好和善,只是经常会被他们的呼噜声吵得睡不着觉。


5月初在导师的安排下,来到一家咨询公司做项目。很重视这个机会,也不想搞砸了给导师丢人,全力以赴的投入,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直到7月初。总算不辱使命,可是中间落下了两个月,基本上没有翻一页书,没有做一行笔记。舍本逐末,反倒把最重要的事情给忽视了。稍有些心疼。

今天是8月18号,来到上海整整半年。

继续挣扎。




把读过的书大致做个小结吧。

A.专业课部分
A.1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 A Modern Approach
by Hal R. Varian
去年6月份来上海见导师,谈到教材,他说要读经济学方向,Varian的书是无论如何要看的。回到大连后四处搜罗,在大工图书馆找到这本书,复印之,今年带着来了上海。
才知道犯了个小错误,导师指的是Varian的那本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Microeconomic Analysis,而不是这本中级的。不过也好,对我这种只看过Samuelson经济学十六版的菜鸟来说,读本难度不是很高的中级教材正好适用。

A.2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by Eugene Silberberg and Wing Suen, 影印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读完中级微观后雄心勃勃的进军高级,翻了没几页就垂头丧气起来,被里面太多不懂的数学表述搞得头昏脑胀,于是认识到自己需要一本描述数学方法的经济学工具教材。想起去年读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 I》的时候介绍过Silberberg的这本书,大意是行文浅显易懂脉络清晰,建议经济学研究生作为教材阅读云云。于是买来,花了不少力气翻啊翻啊翻。终于有些理解为什么经济学要选择数学作为工具语言了。


A.3 Microeconomic Theory, by Andreu Mas-colell, Michael D. Whinston and Jerry R. Green, 影印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带着Silberberg的余威重新翻开MWG的这本高级微观,从此彻底进入苦海。真像是做恶梦一样,不堪回首...
不敢保证这本书读过一遍后记住了多少内容,或是了解了百分之几十。导师宽慰说没关系,理解了就可以,经济学那么多分支那么多内容怎么可能全部弄懂,只要有个大致的概念即可,往后读文献作研究,遇到相关内容时能马上想起来对该问题的论述出现在哪本书的什么位置,可以迅速回忆起来就可以了。

A.4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by William H. Branson
自认为对宏观的理解和把握不如微观(虽然我的微观也学的不怎么样,咳咳),大概是因为以前接触的都主要是微观的内容,以及读奥地利学派的东西多了,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偏见,总觉得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立场是最重要的,相应的对宏观也就看轻了些。现在想起来,觉得经济学的某个分支重要不重要要凭自己的判断,而这是需要花大功夫大气力对它有所了解后才可以下论断的。所以关于宏观,还要多下功夫多多磨练。

A.5 比较制度分析
[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
早就想看这本书了,但定价实在太高,囊中羞涩买不起。办了张上图的阅览证,终于可以借书来看了,高高兴兴把它请回家。然后羞愧于自己没有博弈论的功底,青木的这本书也只能粗涉皮毛了。两年前就买了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与个人行为,却一直没有看。打算下一阶段把摩根斯坦的博弈论滚一遍,回头再看青木的这本,应该会有更进一步的收获。

A.6 制度分析基础讲义 II --社会思想与制度
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去年看了I,今年把II补上。记了很多笔记和注释。一直觉得汪先生的学术进路很酷,但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天分和努力来走他这样的一条路。或许我只是个庸才,没法横跨那么多领域吧。继续观望之。

A.7 高级管理学
尤建新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没什么可说的。考试制定的参考书目之一,必须要看的。


A.8 集体行动的逻辑
Mancur Olson著,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5印
Olson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起源》,是我给自己列的必读书之二。大集团是否如经济学所假定的个体那样有类似的利益和动机,是否会采取类似的行动?Olson给了一种答案。我同意他么?

A.9 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荷]Jack Vromen著,李振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回到历史的理路中去看NIE

A.10 新制度经济学
[冰]埃格特森著,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前年在大工图书馆借来读读柯武刚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随后的计划是汪丁丁的这两本制度分析基础,以及埃格特森的这本书,然后是青木昌彦。那么,然后呢?嗬嗬

A.11 哈耶克传
艾伯斯坦著,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本科时第一次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激动得浑身发抖。Hayek至于我的重要性不仅在反叛的年纪里,他给我提供一种思想自由和与一切权威对抗的勇气,即使在过了这段愤青的年月后,我还能从他广博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每次提到Hayek,总想到当年确定硕士论文方向的时候,差点打算做他的伦理思想。最后没能成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B.其他

B.12 禅是一枝花——碧岩录新语
胡兰成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Voice充当导游带我去复旦观光旅游,当然要介绍有特色且便宜的书店,这本书就是战果之一。刚读完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过半年,对菩提的兴趣高涨,读读轻松著成的小散文,含义隽永,可以多咀嚼回味几年。
那么,如何是达摩东来意?

B.13 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杰拉德-戴蒙德著,王道还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
路边小书摊买的。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知道他的文笔不凡。第三种猩猩更多的时候不是本生理学、人类学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科普读物。有时间的话,不妨来读读,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猩猩而已。

B.14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6月份出差到北京,在沉香书屋淘到的。冯唐给他的这本书非常高的评价,说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窥到了前方不远处不朽的窄门的点点亮光。随即迅速掉转头去,用《兄弟》义无反顾向堕落的宽门飞奔。《兄弟》的上半部我读过,如今《在细雨中呼喊》也读过了,总觉得前者不如后者,但至于具体为什么,我真的说不清。也许作者在《兄弟》中过于讨好读者,也许过于试图揭露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不幸以至于失真,也许没了那份在描绘苦难和伤痛时的轻松中略带伤感的态度。我不是研究余华专家;所生也晚,对那个时代没有真切的了解。恐怕没资格说《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到底哪个更棒一些了。
时代真的会在人身上烙下鲜明的印记。六七十年代之于余华,让他的作品成为八十年代的我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的文字。老大是89年广场上撤下来的学生,她的言行竟也和我差了好多。太平胜景蒸蒸日上,如今的年月里,我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好说。

B.15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上下)
高华著,中文大学出版社
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对党史和近现代史上很多事情的唯一了解是通过中学时的历史教材。

B.16 中国方术考 李零著,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12月
一直感到很遗憾的是大学四年的浪费。那时候想,中文系的学生为什么要学高数?于是没有认真打好基础,只能读了研之后埋头苦学奋起直追。另一方面是没有下大功夫在中国古典思想文化上,觉得自己的兴趣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老祖宗的东西不必太在意。读了研,回头想想觉得不对。3月份在复旦附近的一家小书店里淘到了这本二手书,于是拜李零先生为师,开始对数术方技的最基本的了解。


B.17 骗局
丹-布朗著,朱振武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嘿嘿,丹布朗的所有小说我都看过了



B.18 异端的权利 斯-茨威格著,赵台安、赵振尧译,三联书店1986年
这个....不能多说,免得又离经叛道了。呵呵
不过真的很推荐这本书。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如果它真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幻想的话,我们究竟要如何去捍卫?我有些悲观了,中国传统的“活着”的生存哲学中,是宁愿为了物质生命的延续而放弃这种权利的。

此外,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与中学历史教材不同的另一种真实,关于加尔文和他在瑞士的统治。


B.19 寻找家园 高尔泰著
嘿嘿,我是不是有些太反动了?
不过这句诗却是再美不过了:“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


B.20 一只名叫扁食的猫
敖幼祥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
一本漫画。已经很多年没看漫画了...

B.21 月芽儿与阳光 老舍著



阅读全文...

8.11.2006

佛教文化选读

刚入学不久,或者大一大二年级的时候,听说过98人文广电的争论,关于董峰老师和张旭全老师哪个更牛的大论争。(那是大工第一届文科本科班,招来了大牛小牛一大群师兄师姐,再加上人文学院当时还招收的专科生,以及大工其他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凑在一起人丁兴旺)我本来就明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知道这种问题必然无疾而终,也就只是热热闹闹的看大家辩论来辩论去,也乐得看到没有什么结果。

然后是上董峰老师的新闻理论的课,讲得什么早已忘记,只记得盼望着早日下课,可以上个WC,或者跑出去透透气。1馆3楼刚装修过不久,桌椅板凳都是新的,坐上去咯吱作响,很有读书做学问的庞大气魄。董先生娓娓道来,关于新闻写作,关于怎么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以及更现实地,如何著字且为稻粱谋。万幸的是,虽然高考之前我曾经异常渴望于当一名很牛逼的记者,后来终于很沮丧的打消了这个念头。(后话是,本科毕业选论文的时候,我偏偏挑中了“异化论”这个题目,虽然后来做得很糟糕。董老师知道我选了异化论作为论文后,很高兴的对学生讲,当然,这个题目是他想出来并列在备选论文名单里的)

然后是叫做佛教基础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张旭泉。我已经忘了讲课时候张老师是否还在校宣传部任职,以及是否已经被提为副教授。只记得张老师上课时候慢悠悠晃进教室,把讲义往课桌上“啪”的一摔,冲大家一笑——这一笑勾引到图穷匕见,一脸的褶子如鲜花般怒放——“我叫张旭泉”——黑板上随即出现了三个非常漂亮的大字,漂亮到和他的面相以及形象严重不符——“这学期由我来给你们上这门佛教经典选读”。

随后的几个月里,日子像泼了浓墨的宣纸一样倏地展开,所谓阿褥波罗三藐三菩提,所谓人之八苦,阿赖耶实,晦涩的佛教教义第一次接触到这群处子般懵懂的孩子们。张先生手舞足蹈,动情处纵身一跃跳到第一排的讲桌上,稳稳坐定,从黑色牛仔裤中掏出烟来细心点燃,袅袅中思绪迸发,激得人回到两千年前那颗菩提树下,暗忖佛陀究竟悟到了什么。倏地下课铃响,留下一整墙漂亮的板书,直直叫人惊叹。张先生微笑从容,整理身上的粉笔灰,再点燃一颗烟,扬长而去。

三年后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张先生的神态再次出现在脑海中。想起当年的争论,觉得好笑起来。所谓文无第一,自己喜欢的东西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不会有任何怀疑。张先生也许忘了这个怯怯生生的小孩,当年总是坐在第一排离他最近的位置,仰起头睁着不大的眼睛听他讲课,或者拼命记着那些于考试几乎没有用处的笔记;烟雾缭绕中,一切也朦胧起来。

现在想起来,所谓良师者,张先生毫无疑问是四年本科中的一位。董先生亦然,教给我们的专业知识,至今依然受用。但从性格上来说,张先生明显更近一些。

阅读全文...

8.10.2006

西方艺术史

好像是大四那年,一门选修课叫做西方艺术史,在新建成的综合楼某个教室上课.按照学校要求,学分不够的班级同学们如饥似渴,纷纷抓住救命稻草不放,就此迈入艺术的殿堂.当然,其中包括我.授课老师的名字我已经记不得了,只有齐耳的刘海还深得人心.老师讲得什么也淡忘得八九不离十,貌似这就是选修课教师的宿命?(但是张旭泉先生的佛教文化选讲,同样是选修课,留下的印象迥然不同--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只记得,老师讲到《泉》,讲到《蒙娜丽莎》,讲到现代艺术画派的时候,我正看着借来的教材发呆。那时候穷,或者说,叛逆的心理作祟,觉得把银子花在这种官方指定的教材上很不划算,于是买了其他的书。只记得,老师在讲到李叔同的时候,双眼放光,说这是中国20世纪屈指可数的天才,云云。

几十个课时下来,只有这位李叔同大师,以及讲到李叔同大师时西方艺术史授课教师双眼放光的熠熠神态,刻在脑海里。以至于以后,每次喝了足够多的酒,开始怀念4年本科时代的时候,掂量着自己究竟受过什么样的艺术交易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一刻。仿佛,那个穿着朴素,打扮很不入流,但讲到李叔同变双眼熠熠的女教师,就成了自己的救命稻草。

于是我劝说自己,毕竟,你还是收过一些艺术训练的。除了小时候农村的玉米地和大河套,美感还是扎根在你的内心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