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2月--8月读书小结
没有住处。开始偷睡在本部一个朋友的宿舍,因为是黑户,始终提心吊胆,终于在两个星期后被舍管员查了出来。于是仓皇逃窜。
在导师的协助下,在沪北校区的宿舍租了张床,睡了两个月。室友都是来沪的外地人,要么是来找工作临时租住在此,要么是来参加培训班,“学校”安排他们住在这里,来来往往了好几拨。人到还都算友好和善,只是经常会被他们的呼噜声吵得睡不着觉。
5月初在导师的安排下,来到一家咨询公司做项目。很重视这个机会,也不想搞砸了给导师丢人,全力以赴的投入,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直到7月初。总算不辱使命,可是中间落下了两个月,基本上没有翻一页书,没有做一行笔记。舍本逐末,反倒把最重要的事情给忽视了。稍有些心疼。
今天是8月18号,来到上海整整半年。
继续挣扎。
把读过的书大致做个小结吧。
A.专业课部分
A.1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 A Modern Approach
by Hal R. Varian
去年6月份来上海见导师,谈到教材,他说要读经济学方向,Varian的书是无论如何要看的。回到大连后四处搜罗,在大工图书馆找到这本书,复印之,今年带着来了上海。
才知道犯了个小错误,导师指的是Varian的那本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Microeconomic Analysis,而不是这本中级的。不过也好,对我这种只看过Samuelson经济学十六版的菜鸟来说,读本难度不是很高的中级教材正好适用。
A.2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by Eugene Silberberg and Wing Suen, 影印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读完中级微观后雄心勃勃的进军高级,翻了没几页就垂头丧气起来,被里面太多不懂的数学表述搞得头昏脑胀,于是认识到自己需要一本描述数学方法的经济学工具教材。想起去年读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 I》的时候介绍过Silberberg的这本书,大意是行文浅显易懂脉络清晰,建议经济学研究生作为教材阅读云云。于是买来,花了不少力气翻啊翻啊翻。终于有些理解为什么经济学要选择数学作为工具语言了。
A.3 Microeconomic Theory, by Andreu Mas-colell, Michael D. Whinston and Jerry R. Green, 影印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带着Silberberg的余威重新翻开MWG的这本高级微观,从此彻底进入苦海。真像是做恶梦一样,不堪回首...
不敢保证这本书读过一遍后记住了多少内容,或是了解了百分之几十。导师宽慰说没关系,理解了就可以,经济学那么多分支那么多内容怎么可能全部弄懂,只要有个大致的概念即可,往后读文献作研究,遇到相关内容时能马上想起来对该问题的论述出现在哪本书的什么位置,可以迅速回忆起来就可以了。
A.4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
by William H. Branson
自认为对宏观的理解和把握不如微观(虽然我的微观也学的不怎么样,咳咳),大概是因为以前接触的都主要是微观的内容,以及读奥地利学派的东西多了,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偏见,总觉得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立场是最重要的,相应的对宏观也就看轻了些。现在想起来,觉得经济学的某个分支重要不重要要凭自己的判断,而这是需要花大功夫大气力对它有所了解后才可以下论断的。所以关于宏观,还要多下功夫多多磨练。
A.5 比较制度分析
[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12月
早就想看这本书了,但定价实在太高,囊中羞涩买不起。办了张上图的阅览证,终于可以借书来看了,高高兴兴把它请回家。然后羞愧于自己没有博弈论的功底,青木的这本书也只能粗涉皮毛了。两年前就买了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与个人行为,却一直没有看。打算下一阶段把摩根斯坦的博弈论滚一遍,回头再看青木的这本,应该会有更进一步的收获。
A.6 制度分析基础讲义 II --社会思想与制度
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去年看了I,今年把II补上。记了很多笔记和注释。一直觉得汪先生的学术进路很酷,但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天分和努力来走他这样的一条路。或许我只是个庸才,没法横跨那么多领域吧。继续观望之。
A.7 高级管理学
尤建新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没什么可说的。考试制定的参考书目之一,必须要看的。
A.8 集体行动的逻辑
Mancur Olson著,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5印
Olson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起源》,是我给自己列的必读书之二。大集团是否如经济学所假定的个体那样有类似的利益和动机,是否会采取类似的行动?Olson给了一种答案。我同意他么?
A.9 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荷]Jack Vromen著,李振明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回到历史的理路中去看NIE
A.10 新制度经济学
[冰]埃格特森著,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前年在大工图书馆借来读读柯武刚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随后的计划是汪丁丁的这两本制度分析基础,以及埃格特森的这本书,然后是青木昌彦。那么,然后呢?嗬嗬
A.11 哈耶克传
艾伯斯坦著,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本科时第一次读《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激动得浑身发抖。Hayek至于我的重要性不仅在反叛的年纪里,他给我提供一种思想自由和与一切权威对抗的勇气,即使在过了这段愤青的年月后,我还能从他广博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知识和养分。
每次提到Hayek,总想到当年确定硕士论文方向的时候,差点打算做他的伦理思想。最后没能成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B.其他
B.12 禅是一枝花——碧岩录新语
胡兰成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Voice充当导游带我去复旦观光旅游,当然要介绍有特色且便宜的书店,这本书就是战果之一。刚读完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过半年,对菩提的兴趣高涨,读读轻松著成的小散文,含义隽永,可以多咀嚼回味几年。
那么,如何是达摩东来意?
B.13 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杰拉德-戴蒙德著,王道还译,海南出版社2004年
路边小书摊买的。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知道他的文笔不凡。第三种猩猩更多的时候不是本生理学、人类学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科普读物。有时间的话,不妨来读读,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猩猩而已。
B.14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6月份出差到北京,在沉香书屋淘到的。冯唐给他的这本书非常高的评价,说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窥到了前方不远处不朽的窄门的点点亮光。随即迅速掉转头去,用《兄弟》义无反顾向堕落的宽门飞奔。《兄弟》的上半部我读过,如今《在细雨中呼喊》也读过了,总觉得前者不如后者,但至于具体为什么,我真的说不清。也许作者在《兄弟》中过于讨好读者,也许过于试图揭露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不幸以至于失真,也许没了那份在描绘苦难和伤痛时的轻松中略带伤感的态度。我不是研究余华专家;所生也晚,对那个时代没有真切的了解。恐怕没资格说《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到底哪个更棒一些了。
时代真的会在人身上烙下鲜明的印记。六七十年代之于余华,让他的作品成为八十年代的我无论如何都写不出来的文字。老大是89年广场上撤下来的学生,她的言行竟也和我差了好多。太平胜景蒸蒸日上,如今的年月里,我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好说。
B.15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上下)
高华著,中文大学出版社
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对党史和近现代史上很多事情的唯一了解是通过中学时的历史教材。
B.16 中国方术考 李零著,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12月
一直感到很遗憾的是大学四年的浪费。那时候想,中文系的学生为什么要学高数?于是没有认真打好基础,只能读了研之后埋头苦学奋起直追。另一方面是没有下大功夫在中国古典思想文化上,觉得自己的兴趣在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老祖宗的东西不必太在意。读了研,回头想想觉得不对。3月份在复旦附近的一家小书店里淘到了这本二手书,于是拜李零先生为师,开始对数术方技的最基本的了解。
B.17 骗局
丹-布朗著,朱振武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月
嘿嘿,丹布朗的所有小说我都看过了
B.18 异端的权利 斯-茨威格著,赵台安、赵振尧译,三联书店1986年
这个....不能多说,免得又离经叛道了。呵呵
不过真的很推荐这本书。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如果它真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种幻想的话,我们究竟要如何去捍卫?我有些悲观了,中国传统的“活着”的生存哲学中,是宁愿为了物质生命的延续而放弃这种权利的。
此外,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与中学历史教材不同的另一种真实,关于加尔文和他在瑞士的统治。
B.19 寻找家园 高尔泰著
嘿嘿,我是不是有些太反动了?
不过这句诗却是再美不过了:“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城”。
B.20 一只名叫扁食的猫
敖幼祥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
一本漫画。已经很多年没看漫画了...
B.21 月芽儿与阳光 老舍著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