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05

乱弹 9月27日

两块钱猪肉一瓶冰啤酒顺着米饭哗哗倒进肚里,肚皮轮廓陡然隆起,数个饱嗝响亮,把积攒一下午的饥饿感打扫了个干净,于是豪气万丈,背起书包夺门而出,回学 校找个清静之地看书发呆困些春秋大梦去。容易满足的要么是鼓腹而游的惬意要么就是胸无大志的惰沓,总之我需要耐心打理每二十四个小时的安排,短中长期规划 一二三四有鼻子有眼的等在那里呢,总不至于眨个眼皮的功夫千载空悠悠了吧。

只是不敢甩开腮帮子可劲读书了。这很糟糕,不得不想方设法让自己不对可怜的几本教科书和数不过来的题山试海大倒胃口。一根好好的猪肉肠被人为切成长度相仿 的若干,刀锋所及的边缘打上标签:一月或七月的期末考,或是研、博之类的赌徒大赛,数月辛苦无用功换来价值并不甚高、却缺之不可的一纸成绩单,无奈之余却 也只好揶揄“为数字之勃起而读书”了。

于是索性破罐子破摔之,一改往日多做少说的龟孙子姿态,昂着甲状腺向全世界宣传我就是要考博,学校专业考试日期云云,幸灾乐祸地瞅着自己担心一旦失蹄损失 浩大,不得不抓耳挠腮硬着头皮再多翻几页教材,多做几道选择。看几纸闲书码几行闲字都变成当无不当有的消遣,玩物丧志殷鉴不远乎。

9月27日 20:40 一馆


阅读全文...

9.17.2005

笔记:韦伯对有关加尔文宗的一些论述

上帝的完全自由的意志通过万能之手显现出来,不可能受到尘世之人的影响。上帝只是有选择的拯救一部分子民,这些选民的被拯救和其他人的被遗弃都是毋庸置疑 的,那些曾以为只要笃信上帝在现世苦修既可获救来世升入天国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实际上否认了上帝完全自由的意志。上帝只能是少数选民的上帝,无论在世 之人为恶或为善,都已经无法对上帝的既成意志产生任何影响,无法改变已经先验决定了的命运。甚至,耶稣也只是为了少数选民而死的。因此,尘世之人的任何努 力都无助于他来世升入天国的可能。 按照加尔文宗的这种观点,每个人剩下的问题就是:我如何知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加尔文没有给予确定性的回答来表明怎样鉴别上帝的选民和非选民,只是强 调那种从人的行为来辨别谁将上天堂、谁将下地狱的做法是完全错的。甚至在他看来这个问题只是个伪问题,是不能成立的: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我只要在心里知 晓我是上帝的选民,蒙着伸的恩眷,这就足够了;无需任何居于上帝和我之外的第三方评判标准。 路德引入了一种神秘的直觉感官帮助人以内向的方式与神沟通交融,使新教伦理除了个人主义色彩之外,还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气息。加尔文教与路德反向而驰,否 认了人通过内心体认方式接近上帝的可能,因为尘俗的肉身无法包容绝对超验的上帝,有限无法包容无限。他们强调,人对上帝的体认必须通过在世的行为活动来实 现,即遵守上帝的天职号召,做上帝的虔诚子民。这样,一方面人抱着顽固的信仰不放,坚信自己是上帝的蒙恩选民,任何动摇、疑虑都只是魔鬼的诱惑,缺乏自信 只能是蒙恩不完全的结果,因而与这种动摇的信仰作斗争就注定是每个人的责任。在以坚定的信仰固守上帝所赋予的天职、笃信自己是神所恩宠的选民同时,另一方 面人开始带着这种自信和执着投身于繁忙而紧张的现世活动当中,利用紧张工作来抵消自己的宗教疑虑:上帝赐予我如此重要的天职,让我从早忙到晚不曾止歇,这 足以证明我是蒙圣恩的选民了。 与天主教相比,加尔文教要求人们不再仅仅象征性地行些小善,以此作为邀功的资本进入教堂,通过教会牧师的中介向上帝换取几个小时的软弱忏悔以及慰藉,而是 行善实实在在成为贯穿信徒终生的行为体系,一种得以彰显上帝之伟大和自己终将获救赎的证明;在天主教那里,偶为的不成体系的善行仅仅是实现某目的的单纯手 段,从而使人生成为“罪——善行——忏悔——解救——新的罪恶”生生不息的循环,而在加尔文教那里,成体系的善行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原则,深深渗透进每 个人的日常起居中,根本无需教会从中发挥作用(稍带着说一句,路德持直观神秘主义立场,对天主教和加尔文教的向世倾向均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信徒只 要在内心体认上帝,和他心心相通就足够了)。加尔文教大力颂扬的对自己人生有规划有安排的系统,就已经具有彻底理性化的特征,得以与此前非理性的存在方式 相区别。个人主义、禁欲倾向、理性立场,这一切都不可避免与天主教展开激烈冲突(就“禁欲”而言,天主教的禁欲主要着眼点在摧毁自发的冲动性享乐,而使教 徒的行为有秩序;新教伦理意义上的禁欲则强调使人们坚持按照日常的行为动机、特别是新教教条赋予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行事,避免因感情冲动作出非理性的选择。 如果说天主教信徒认定自己来生可入天堂可为圣人,加尔文教的信徒则认定自己今生已为圣人、已做了上帝的选民、已蒙圣恩在身。前者为超世、来生的精神贵族; 后者则为今生、入世的精神贵族,是为流传至今的英美绅士风度的基础)。 但也因为如此,加尔文教式的思想方式比传统天主教思想更为激进和粗暴,对邻人更不友好、敌意日盛,充满骄傲和蔑视他人的情愫,宗教力量也因而更加分裂和一 盘散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四章A节。于晓、陈维纲等译,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三联书店1987年。
阅读全文...

9.14.2005

给老侯过生日时发生的一幕

即将拍屁股走人的时候又跳进来一位,主人在本科时候的同学。此人甚是聒噪,首先是在点菜问题上就有否歧视学生(或最起码长得像学生的娃娃们)与服务员、进 而经理展开了一场对攻战,强调他这种小城市来的消费者应当得到大连人的尊重;随后到处敬酒喝了一通;然后就以老大哥教训小弟、老师指点学生的语气对在座的 四位研究生进行了一番说服教育,试图让我们明白“奋斗”的意思就是赚足够多的钱,否则将得不到应有的尊严。喋喋不休又杯杯不休,整个酒桌被搅得狼烟四起。

原来自卑心理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了变态了
阅读全文...

韦伯 一种为Capitalism辩护手段

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强调无节制的攫取财富并尽可能地享受现世物质生活。贪婪、对黄金的渴求、无法填满的欲望和为达此目标不 择手段的行为绝不是某一特定经济、政治体制的专利,而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历来如此。许多处于非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历史人物,如12世纪中国的地方官员、新 德里的一名马车夫、埃及法老王,他们的贪欲未必亚于一位追逐利润的资本家,但置伦理道德于不顾而孜孜以求金钱的无法无天同样让人惊叹。这样韦伯将原本在道 德层面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矛头转移到对准人的本性上来,从而还给资本主义精神以最起码是伦理上的合理性。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三联书店1987年。


阅读全文...

9.13.2005

关于Max Weber的“责任”

关于Max Weber的“责任”

韦伯在对资本主义伦理观所做的分析中首先指出,它所宣扬的至善,即尽可能多的挣钱,并不简单的因为新教伦理与强调为来世苦修的天主教不同,追求现世的物质 享受,并因而为资本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挣尽可能多的钱在这种伦理观众已不是实现现世物质生活享受的手段,而成了目的本身。获利成为人生 的终极目的,这乍看起来虽然颠倒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关系而显得非理性,但却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并且表达了一种“与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 绪”。这种情绪,用韦伯援引富兰克林自传中的话来说,就可以用《圣经》中的古老箴言来回答:“你看见办事殷勤的人们,他比站在君王面前”(圣经《箴言》第 22章第29节)。那么,只要拥有做生意赚钱的能力,这便是上帝赋予人的一种天职和美德;人所应当做的便是遵从这种添置的召唤,发挥赚钱的能力,其目的并 不是现世的物质享受,而依然是超验的、指向上帝的,为了能“站在君王面前”。
现实世界中的职业既然成了一种上天的召唤,变成具有先验有效性的“天职”概念,人就具有遵循此种天职召唤的义务,是为“责任”。与传统天主教伦理观不同, 代表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观从“天职”概念出发,认为上帝应许以人的生活方式,不是在尘俗世界中以苦修禁欲的方式,寄希望于超越世俗道德,获得来世的拯 救;而是既然被上帝赋予一定的天职,既然已经在尘俗世界中占据某个职位,就要履行它所带来的责任和义务。在韦伯看来,“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 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这样,韦伯从先验的义务论立场出发,依据犹太教——基督教的 传统宗教思想,第一次将“责任”概念引入伦理学体系中来。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三联书店1987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