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吴莹莹们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目前位置,中文媒体关于吴莹莹的报道,先后透露出关于吴莹莹的下述信息:
1.“美女”
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吸引眼球的关键词之一,并且,被媒体工作者们毫不吝惜的安在了吴莹莹的头上。可是说老实话,我通过sohu 上吴莹莹的博客看到了她的照片,对于她是否是美女的话题,我只能说她的眉眼轮廓尚且清晰,第二性特征尚且分明。
2.“北师大心理系大四高材生”、“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2003年以514分的高分从成都石室中学考入北师大“
深挖一下细节我们可以发现,2003年北师大在四川省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587、理科590,暂且不去计算北师大心理系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学校统一分数线高出多少分来,也不去探究她是否只考了499分,是凭借高考“特长生”的身份获得了15分的加分凑到了514的分数,单单是这587和514的差距,就足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高材生至少在高中阶段,至少在应付考试和making scores方面的特长不是特别突出。此外,”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说法更是存在疑点:第一,吴莹莹尚且在北师大读大四,不可能拿到大学本科的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而没有大学本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是否有可能被美国大学吸收入读研究生?第二,退一步说,就算是她目前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了,可在没有参加毕业答辩并获得通过之前,只能是“硕士研究生”而不可能是“硕士“,因为她还没有得到这个资格。那么新华美通的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把这个子虚乌有的硕士帽扣在她的头上?最后让我们来分析这个“高材生”的称号。先撇开她高考成绩的514分不论,但看她在大学期间的表现,据她的朋友(在2楼一间宿舍,几位吴莹莹同班同学)说:“吴莹莹是大二从理科实验班转到心理学院的,再加上她平时比较忙,很少来上课,大家都不太了解她,也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很少来上课,或许可以理解为她经常逃课,和同学老师的接触比较少。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在校人际关系差、不经常上课的学生就一定不是高材生;正好相反,木讷少言、平时逃课无数而一到考试就拿很高分数的“天才”高材生在中国比比皆是,平均每所高校都会有几位。我只是很好奇,想知道写这篇报道的、称吴莹莹为“天才”“高材生”的人,究竟是凭什么给她安了这样的帽子,是吴莹莹的高考成绩、是她经常逃课的事实,还是她那并没有被公之于众的大学成绩单?
3.“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总决赛银牌“,“ACM会员、ACM亚洲区协调人、ACM亚洲区执行主席“、“一百项发明和三项国家专利”
首先来看看她在ACM到底担任什么职务。在ACM(ICPC)行政总监威廉姆·鲍彻写给吴莹莹的一封英文证明中,注明吴莹莹担任的职务是“亚洲区中国记者及亚洲负责人助理”,落款时间为2006年4月12日。那么,一个助理和一个“主席”或者“协调人”,这差距未免有些太大了,到底谁在撒谎?Topcoder网站上对吴莹莹的介绍是,她”is a memb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毫无疑问,这个她的确是ACM的会员。可ACM会原的资格是如何获得的?“每个人交一年几十美元的会费就可以享有会员权力“。
其次是这块银牌的来头。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以成员组队的形式进行的,2005年吴莹莹所在的北师大代表队的确参加了第29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的比赛,但它第一并不是“总决赛“而只是成都赛区组委会的分赛,第二吴莹莹所在的北师大代表队中有一位选手叫做唐文斌,当时只是绍兴一中的高三学生,是以“北师大实习生“的身份参加比赛的。ACM赛程规定参赛者只能是大学生,因此北师大队不具有正式参赛资格。北师大队只是在经过时任ACM亚洲区组委会主席的黄金雄的特批后,以特别邀请队的形式参赛的。他们得到的成绩因此并不有效,银牌被追回。ACM官方网站主页上证实,当年中国赛区成都赛点成绩列表1到24名上没有北京师范大学队伍。也就是说,首先吴莹莹参加的并不是“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亚洲总觉赛“而只是”成都赛区“的比赛,其次他们并没有获得这块银牌,因为他们并不具有参赛资格。
第三来看看她的这一百多项发明和三项国家专利。这一百多项发明无从考据。说说国家专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我国的“专利”分为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任何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只要满足专利法的要求,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新颖性”这三性的要求并缴纳一定费用便可以通过注册,成为有效专利,享有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我不是知识产权法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判断吴莹莹的几个专利是否真实有效的满足这“三性“要求缺乏必要的IT方面的技术知识,因而无权置评。但我知道的是,我掌握着一种独特的叠纸飞机的方法,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将此种方法申请专利,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等一系列国内法和国际公约的保护——我没有这么作的原因只是,申请并维护专利要花钱,而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会产生经济效益。那么,我何必为了吹嘘“自己掌握一项国家专利”而作那么不划算的事情呢。
4.“Topcoder亚洲区副总裁“
这又是个大大的噱头。跨国企业、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好大的帽子。可是Topcoder网站上对吴莹莹职位的描述是Vice President of Operations for TopCoderin Asia,翻译过来大致是“Topcoder亚洲区运营部门副总裁“。先不论她是程序员(虽然是心理系的)怎么跑去运营部门作副总裁,光是”运营部门副总裁“和”亚洲区副总裁“,仿佛“猫“和”熊猫“一样,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到底是媒体工作者英语水平不高犯下的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的忽悠你没商量呢?
本文所关注的并非在于媒体的失实报道和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探讨,也并不是在询问当前教育体制下是否有黑幕和不公正现象,也不是将此事作为一个营销案例来分析Topcoder的商业运作和作为小白鼠被玩弄的吴莹莹同学。而是这么铺天盖地、浩浩荡荡的吴莹莹们前仆后继出现在公众面前,到底意味着什么。成功是每个人都深切渴望着的东西,可没有把板凳坐穿的决心,没有几年乃至十几年青灯古卷面壁苦读的硬功夫,光有要出人头地的万丈雄心,只怕差得很远。浮躁的心态让人头脑发热,总觉得好莱坞编造的一夜成名的美梦就是真实一般。小小年纪、履历不够,拔苗心切之下就顾不得伦理道德职业操守,干脆生编乱造胡乱往自己脸上贴金,硬生生冲别人喊:看我吧,我配得上这一切!或许一时间歌舞升平,被当作少年早成的成功者捧着,高高在上心满意足;瞬间的新鲜过去了便重重摔在地上,灰头土脸重又“泯然众人矣“——原本就没有那么超群的实力,原本就配不上那么高的荣誉和地位,早晚要回到本该属于的地方的。我们有激情,有梦想,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肯把板凳坐穿的决心,没有扎扎实实做事的态度。吴莹莹们浩浩荡荡铺天盖地,满世界都是她们的身影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急着为她们叫好,不妨多问一句:下一个吴莹莹会是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