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杂志对日本换相的评论
The Economist 06年9月16日对日本首相大选的结果作了一些评价。
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的三大(阶段性)成就:
1 改组日本政治格局
原本日本是个一党专制的国家,LDP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日本自民党)通过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秘密机会,以公众无从知晓的方式暗自较量来选出党魁。小泉的当选则是2001年在LDP内部选举中先是赢得了自民党党员的多数支持,随后迫使党内大佬们不得不接受这位地位低下的后生首相。随后他更是连续在四次直接面对选民的投票选举中胜出。
2 日本邮政储蓄体系的私有化
以往日本邮政储蓄体系往往是政客将公众积蓄转移到支持其上台的财阀手中的工具。此次邮储改革虽然由于受到党内保守派的顽强抵制,而不得不延期以及部分实施,,但至少小泉已经开始涵洞这一组原本牢固不可破的“铁三角”关系——商界、官僚机构、自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一定程度上遏制奢侈和低效率的政府开支,着手应付日本惊人的公共部门负债。
3 国际事务
小泉当政时期,日本至少部分地实现了它在国际事务中所渴望扮演的角色。
- 派遣维和部队进驻伊拉克,是日本50年以来第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 与美国合作,加强日本军事防御力量,进一步减少在国防事务上对美国的依赖
- 试图重新撰写日本宪法(重修日本宪法是小泉的“崇高目标”);声明日本有权参加集体防卫行动。日本维和部队目前仍然受到高度限制,无法合法使用其武装来保护外国公民或协助盟国军事行动。
继任者:安倍晋三(Shinzo Abe)
安倍和小泉一样,当选首相时过于年轻(51岁),看起来缺乏锻炼。但他不像小泉那样是个勇于打破陈规之人。尽管安倍出自小泉阵营,被视作改革派,但他从未表现出改革派的勇猛斗志出来。此外他也没有小泉般的个人魅力。这些都让他的首相之旅充满危险:也许一方面它无法如小泉一般得到公众如此高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能否像前任那样依靠个人魅力驾驭仍然是一盘散沙的自民党,推动日本改革持续下去,也是未知数。
但安倍也有胜过小泉之处,尤其表现在国际关系方面。他已经明确表示当选后会继续推动重新修订日本宪法,但不会因此而导致中日关系失控,避免在诸如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等事情上激怒中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