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2006

奇怪,我从来都没看过古龙...



中华牙膏,您的测算结果:





古龙


21%

这个区间是比较正常的,看来你已经有了掌握神韵的感觉喔。





金子


17%

这个区间是比较正常的,看来你已经有了掌握神韵的感觉喔。





刘墉


6%

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实话说吧,这就是凑数的,呵呵......



有意思,我也要去试试!


阅读全文...

10.14.2006

春梦分析兼评大葱的梦

大葱在bbs上说他做了个梦:

昨天梦到了一个初中女同学
奇怪的是头一次梦到她
而且也不是我的暗恋对象阿
多么深刻的记忆阿
我觉得恐慌和沮丧是梦中的感觉
醒后有点释然和惆怅
这种事情怎么能少得了我,我跳出来了!曰:

我有一次做春梦,对方是大学的一个女同学,身材很好个子很高也很漂亮,我们naked touched kissed,但是在最终在插入她之前梦里的我却选择了停止。然后我就醒了。

(背景介绍:我大学四年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任何交往。只是在毕业后2年了,才突然反应过来,原来她是个很漂亮的女孩,是个恋爱的好对象)

我清楚地记得在梦里选择停止之后,“我”的感觉是很释然,甚至有些暗暗的高兴的。虽然醒来之后回想这个半途而废的春梦,郁闷得要死——为什么就没能进入她呢。

彻底清醒之后仔细想这个梦,才明白,原来性梦中也有自己的焦虑作祟的:和差不多所有的男人一样,我会担心于自己的性能力,是否早泄是否时间过快,如果是的话,会被她笑话吧。所以在梦里的“我”宁愿选择停止,这表示
1)我对自己的性能力不够自信;
2)我是个犹犹豫豫不够果断的人,凡事优柔寡断;
3)就我的性格来说,一件事情除非我有相当大的把握,否则宁肯不去做

这是Floyd教给我的分析方法,虽然我不知道这是否歪曲了大师原本所试图表达的意思。


在你这个案例中呢,恐慌和沮丧大概是在说,初中的你刚跨入青春期,和所有那个年级的男孩子一样,对异性有朦朦胧胧的憧憬和好奇,但更多的是由于对女性了解不足和自己缺乏自信带来的恐慌,以及虽然内心有需求(性的渴望)却受到客观环境制止的沮丧。

醒来后的释然就容易理解了:还好那个女孩子不是我的初恋对象,我没喜欢过她,在梦里也没做过对不起她的事情,我不是个坏孩子。惆怅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他妈的,这是我的梦,为什么我在梦里都做不了主,强J她!二是:从这个本来不是自己初恋的女人联想到自己情窦初开的黄金时代...

阅读全文...

乱弹 Freud

超我对自我/本我的压抑,超我代表了社会主流的道德和价值观,要求“我”无条件的服从。从而,所有个人都没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而自我/本我的意志只有通过诸如梦境等非常隐讳的手段表现出来,其内容虽然是最真实的自我的反应,却在被超我遮蔽了的“理性”的人来看是那么荒唐和不真实,以至于就像假的一样了。
(偷偷说依句,Freud对自我/本我/超我的三分,是有争议的,而且也有过于公式化之嫌。我宁愿将它简化为超我和自我两部分)

Freud举得最经典的例子是Oedipus,索福克勒斯笔下著名戏剧的主人公,一个的弑父娶母的英雄。一切男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这种Oedipus情节的。

Freud还说,童年时期的经历会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Freud牛逼啊,他影响了随后整个20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界。人们开始反思,从前认为是“变态”和“精神失常”的行为,比如神经病患者,在普通人看来这些神经病是精神不正常的人,他们举动反常思想偏激,不接受大家普遍公认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体系,成了异类。可是换个角度,这种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体系恰恰就代表了“超我”对自我/本我的压抑,让真正的人之自身无法释放,从而带来最关键的概念:“异化”。其实从神经病患者的角度来看,正常人才是神经病,他们每时每刻都要昧着自己的良心、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很多事情。

Jack Nicholson的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讲的主题就和这个有关。社会主流思想代表的“超我”对自我/本我的压迫,和觉醒后的人的反抗。当然,更牛逼的是后来被Satre和Marcuse批判的吸收继承,作为法国存在主义思潮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二人成为60年代欧洲学潮动乱的两大精神源流...不过这就说远了。

但话说回来,如何抗拒(超我所体现的)社会对自我的压迫,避免“异化”,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过时。甚至不妨说,从Oedipus时代,甚至从人类获得自我意识的远古开始直到现在,这一直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之一。

阅读全文...

10.12.2006

又一组攻防

Hume的怀疑论
On Human Nature by David Hume

1.人的一切观念只能来自于观察,包括对自我内心的观察
2.因果性观察的内在矛盾无法避免,即观察次数只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从有限的观察次数中推导出“A为B之因”的因果关系之必然
3.理性推理仅仅是出于习惯,它无法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4.由于缺乏合理性的根据,所以我们进行因果性推理的方式只能是因果性联想



Kant的回答

1.人的知识要么来自经验世界(a posteriori),人主观可感受到的现象世界;要么来自先验世界(a priori),是先于经验世界的知识
2.关于逻辑推理的知识来自于先验世界,它无需要经过经验世界的证实
3.尽管科学的形式是逻辑的,但其内容却来自经验世界
4.科学的任务是解释经验世界的现象,而非先验世界。
5.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观念都分别是由一系列条件构成的,成为界限。一切观念都只有在界限的范围内才是有效的,将一个观念运用于其界限之外便是滥用。

在这里Kant进而提出,经验世界归科学,先验世界归上帝。
阅读全文...

10.08.2006

Malena


Malena,《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很久没看过这么美的电影了,直让我想起大约5年前看的《对她说》。

可是很不幸,现在的我心绪不宁,没办法静下来敲字。

或者我需要点一只烟... Posted by Picasa
阅读全文...

10.01.2006

《经济学人》杂志对日本换相的评论

The Economist 06年9月16日对日本首相大选的结果作了一些评价。

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的三大(阶段性)成就:
1 改组日本政治格局
原本日本是个一党专制的国家,LDP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日本自民党)通过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秘密机会,以公众无从知晓的方式暗自较量来选出党魁。小泉的当选则是2001年在LDP内部选举中先是赢得了自民党党员的多数支持,随后迫使党内大佬们不得不接受这位地位低下的后生首相。随后他更是连续在四次直接面对选民的投票选举中胜出。
2 日本邮政储蓄体系的私有化
以往日本邮政储蓄体系往往是政客将公众积蓄转移到支持其上台的财阀手中的工具。此次邮储改革虽然由于受到党内保守派的顽强抵制,而不得不延期以及部分实施,,但至少小泉已经开始涵洞这一组原本牢固不可破的“铁三角”关系——商界、官僚机构、自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一定程度上遏制奢侈和低效率的政府开支,着手应付日本惊人的公共部门负债。
3 国际事务
小泉当政时期,日本至少部分地实现了它在国际事务中所渴望扮演的角色。

  • 派遣维和部队进驻伊拉克,是日本50年以来第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 与美国合作,加强日本军事防御力量,进一步减少在国防事务上对美国的依赖
  • 试图重新撰写日本宪法(重修日本宪法是小泉的“崇高目标”);声明日本有权参加集体防卫行动。日本维和部队目前仍然受到高度限制,无法合法使用其武装来保护外国公民或协助盟国军事行动。
小泉纯一郎撼动了自二战以来人们安之若素的关于日本的传统观念。他打击了一系列保守势力:自民党内的大佬们,政府官员们;将和平宪法和非军事化强行加诸于日本的1945年的胜利者们。然而问题时,这些举措是否有益??也许孝泉就是现代版的明治天皇:他在19世纪60年代晚期从幕府将军手里夺得权力,引领日本走上现代化之路。然而明治维新并未能持续很久:一股新崛起的政客寡头和军人势力迅速将天皇的权力据为己有了。

继任者:安倍晋三(Shinzo Abe)
安倍和小泉一样,当选首相时过于年轻(51岁),看起来缺乏锻炼。但他不像小泉那样是个勇于打破陈规之人。尽管安倍出自小泉阵营,被视作改革派,但他从未表现出改革派的勇猛斗志出来。此外他也没有小泉般的个人魅力。这些都让他的首相之旅充满危险:也许一方面它无法如小泉一般得到公众如此高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能否像前任那样依靠个人魅力驾驭仍然是一盘散沙的自民党,推动日本改革持续下去,也是未知数。
但安倍也有胜过小泉之处,尤其表现在国际关系方面。他已经明确表示当选后会继续推动重新修订日本宪法,但不会因此而导致中日关系失控,避免在诸如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等事情上激怒中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