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视野下的葛朗台
看过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再回头看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这个角色,竟有了些完全不同的认识。高中课本里的葛朗台是个惜财如命、吝啬小 气、不顾亲情的小气鬼形象,我们都被引导着认为他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家代表,一方面他是从中小资产阶级向大工业资本家、大金融财阀过渡 的角色,只懂聚敛钱财而不知(或不肯)投资用钱生钱,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他又是个眼中只有金币而置亲情、友情、人伦道德于不顾的人,最终潦倒 死去。
读完韦伯的这本书,葛朗台的形象在我心里变了样子。我不知道葛朗台的信仰情况,但必定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天主教徒,或者如果说他不是一个新教徒的话,至少也受到新教中一个或某几个宗派的影响。在做了这一前提假设之后,开始分析:
1 个人主义立场:救赎之路与骨肉亲情
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往往使他们持坚定的个人主义立场,并使自己处于深深的精神孤独中。以班扬著名的小册子《天路历程》为例,书中主人公班扬,作为一个虔诚的 基督徒,他的所作所为竟是那么的“自私自利”:在他得知自己所生活的是座毁灭之城时,受神的感召起身开始天路历程之际,他的妻子儿女试图依附于他跟随上 路,他的反应竟然是用手指堵住耳朵,高叫着:“生命啊!永恒的生命啊!”踉踉跄跄奔向原野。再如,当他被囚禁在监牢里,他以崇高的基督徒情感博得难友们的 信赖和归附,但他所想着的仍然只是自己,依旧是自己如何能够得救。在他沿途与同道之人的大量对话中,这种个人主义倾向表现得极为明显。新教不再承认世俗教 会至高无上的权威,教会再也无法拥有不容置疑的特权,对上承续上帝的旨意、对下为信徒与上帝沟通的唯一手段,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立场被基督徒的个人主义 所取代:信仰上帝即可获救。信仰也因而成了上帝和自己两个人之间的事,与任何第三方的人或团体无关,他们无权(利)也无权(力)干涉。另一方面,基督徒仍 秉持传统天主教信念,将尘俗世界视为暂居之地,尘世的一切都是人为了磨练自己涤除罪恶而栖身其间的临时之所,人追求的是来世、彼岸天国的生活。
1 个人主义立场:救赎之路与骨肉亲情
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往往使他们持坚定的个人主义立场,并使自己处于深深的精神孤独中。以班扬著名的小册子《天路历程》为例,书中主人公班扬,作为一个虔诚的 基督徒,他的所作所为竟是那么的“自私自利”:在他得知自己所生活的是座毁灭之城时,受神的感召起身开始天路历程之际,他的妻子儿女试图依附于他跟随上 路,他的反应竟然是用手指堵住耳朵,高叫着:“生命啊!永恒的生命啊!”踉踉跄跄奔向原野。再如,当他被囚禁在监牢里,他以崇高的基督徒情感博得难友们的 信赖和归附,但他所想着的仍然只是自己,依旧是自己如何能够得救。在他沿途与同道之人的大量对话中,这种个人主义倾向表现得极为明显。新教不再承认世俗教 会至高无上的权威,教会再也无法拥有不容置疑的特权,对上承续上帝的旨意、对下为信徒与上帝沟通的唯一手段,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立场被基督徒的个人主义 所取代:信仰上帝即可获救。信仰也因而成了上帝和自己两个人之间的事,与任何第三方的人或团体无关,他们无权(利)也无权(力)干涉。另一方面,基督徒仍 秉持传统天主教信念,将尘俗世界视为暂居之地,尘世的一切都是人为了磨练自己涤除罪恶而栖身其间的临时之所,人追求的是来世、彼岸天国的生活。
那么,既然尘俗世界本无所留恋,个人也只需直接和上帝相通,葛朗台对骨肉至亲的淡漠似乎已在情理之中。这非但不是病态的歇斯底里,更是一位基督徒的理性选 择。如果完全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方法,似乎葛朗台的重钱轻友只能是种病态的心理观了。但如果真用病态来解释他的一系列“疯狂”举动,小说所触及的深度就弱 了大半。
2 禁欲主义倾向:聚敛和投资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上说,葛朗台的局限在于他只懂得聚敛财富而不知道投资,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原始积累阶段的社会状况:葛朗 台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再由葛朗台的子子孙孙们学着投资,“用钱生钱”,完成从中小资产阶级向大工业资产阶级、大金融财阀的过渡。事实果真如此么?或 者说,这个“规律”能否成立?我对那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史没有深入了解,不敢妄作判断。不过韦伯倒是提出了一个异于马克思的视角,他从象征资本主义精神的 新教伦理中的禁欲倾向入手,用宗教视角来分析聚敛和投资等经济行为。
路德在翻译西拉的著作时第一次使用了世俗意义上的“职业”这一概 念。而“职业”在加尔文派看来也成为教徒确认自己蒙有神恩的手段,是为“天职”(关于这部分论述,我在前几天写过的两篇关于韦伯此书的笔记中有表述,在此 就不多言)。从事世俗职业并尽可能多地聚敛钱财就成为新教教徒的责任,因为出色完成天职会让自己“站在神的面前”,更蒙神的恩宠。但是,首先,教义只是劝 人们从事最擅长的职业,比如葛朗台那样通过经商发财,却没说要不要从事除此而外的其他相对来说不那么擅长的职业,更何况是否允许人们更换职业或是同时从事 若干职业,在新教中不同派别之间也还是有较大分歧的。其次,人的责任是就其天职积累钱财以蒙圣恩,但尘世的一切都是上帝的,人只不过充当临时管家的角色, 替上帝打理尘世万物(包括财产),人自己是没有资格挥霍这笔“非己之财”的,哪怕它恰恰是他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所得。从这个层面上看,即使将资产用于投资扩 大再生产,也是挥霍和浪费的行为,必将招致上帝的震怒和惩罚,来世无法进入天国。
2 禁欲主义倾向:聚敛和投资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上说,葛朗台的局限在于他只懂得聚敛财富而不知道投资,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原始积累阶段的社会状况:葛朗 台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再由葛朗台的子子孙孙们学着投资,“用钱生钱”,完成从中小资产阶级向大工业资产阶级、大金融财阀的过渡。事实果真如此么?或 者说,这个“规律”能否成立?我对那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史没有深入了解,不敢妄作判断。不过韦伯倒是提出了一个异于马克思的视角,他从象征资本主义精神的 新教伦理中的禁欲倾向入手,用宗教视角来分析聚敛和投资等经济行为。
路德在翻译西拉的著作时第一次使用了世俗意义上的“职业”这一概 念。而“职业”在加尔文派看来也成为教徒确认自己蒙有神恩的手段,是为“天职”(关于这部分论述,我在前几天写过的两篇关于韦伯此书的笔记中有表述,在此 就不多言)。从事世俗职业并尽可能多地聚敛钱财就成为新教教徒的责任,因为出色完成天职会让自己“站在神的面前”,更蒙神的恩宠。但是,首先,教义只是劝 人们从事最擅长的职业,比如葛朗台那样通过经商发财,却没说要不要从事除此而外的其他相对来说不那么擅长的职业,更何况是否允许人们更换职业或是同时从事 若干职业,在新教中不同派别之间也还是有较大分歧的。其次,人的责任是就其天职积累钱财以蒙圣恩,但尘世的一切都是上帝的,人只不过充当临时管家的角色, 替上帝打理尘世万物(包括财产),人自己是没有资格挥霍这笔“非己之财”的,哪怕它恰恰是他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所得。从这个层面上看,即使将资产用于投资扩 大再生产,也是挥霍和浪费的行为,必将招致上帝的震怒和惩罚,来世无法进入天国。
但为什么随后的历史展现给我们的却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资本家,以及不断将利润重新投资于生产的生产扩大化呢?这看起来与韦伯的 分析相悖。对此韦伯的解释是:“那些伟大的宗教运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其禁欲主义的教育影响,而它们的充分的经济效果,一般地讲,只有当纯粹的宗 教热情过去之后,才会显现出来。此时,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行;宗教的根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当然这是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禁止奢侈、禁止在投资的强新教信条,到允许适度消费适度投资的弱宗教信条,直到宗教本身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式微。换句话不妨说: 葛朗台的子子孙孙们开始花天酒地,因为上帝不再盯着他们;他们开始投资让钱生钱,钱不再具有宗教意义,而只是一种带着明确的功利主义世俗倾向的经济符号 了。
2005年10月3日 18:25 电子系206
2005年10月3日 18:25 电子系20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